作者:张宏伟(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出处:全景式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学习的品质、教育的品质。
想想我们那时候的童年,生活的比重是很大的,什么都是先会生活、先紧着生活,后学学科,挤时间去读书,甚至连学校都要为抢收抢种让步和放假。那种丰盈、鲜活、实在、亲历的生活,表面不是上学,其实它才是最本真的学习——生活化地学习,社会化地学习。它不仅为我们的学科学习奠定了广博厚重的实践经验,还铸造了我们的意志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我们对得之不易的上学更加珍惜。
而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的相比,生活和学科学习的比重严重失衡,甚至倒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割裂的,频现高考前埋头学习,高考后再去学会如何生存和生活的奇葩现象。绝大多数的学生童年,都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周末则是补习或特长班和家庭两点一线。几乎一切都是为了学科学习让步和服务,而各种生存、生活的活计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起来。然而,不经烟火、不经实践、很少躬行,怎见真知、如何绝知?!学生生活经验的严重不足,( )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不能完整、深入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原因。
为此,我试图从全景式数学教育的角度,去把“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生活”纳入课程和教学设计,建设了系列的“烟火”课程,让学生大量、自主、直接地参与与本学科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为精确学习数学积累了充分的生活基础和体验背景。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是公认的学习难点。有的教材把它调整到二年级,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其实,这个难点既不是学生年龄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学习力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忽视了生活课程的设计。
那么,围绕绕“认识人民币”的生活课程该怎么设计呢?
我是这样做的:开学第一天,联合家委会在教室里开起了“超市”,用人民币奖励学生,学生集满10分就换1角,集满10角就换1元……攒够钱就可以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商品的价格都是我们用心标注的,让学生使用到元、角、分三种单位。学生购物前需要先填写购物单:拿多少钱,买哪种商品,单价、个数、找钱等。钱盒里存放了不同版本、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随时把玩、兑换。
家庭山点评:这位老师的确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践行者和发展者,给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很大启发。比如,我们在用积分兑换奖励学生的时候,为什么只想到用小红花、小贴纸什么的,而不可以用人民币呢?这样既可以起到积分兑换的效果,还可以让孩子尽早接触不同的币值,学会认识钱、利用钱,岂不是一举两得?!
我和家长还达成共识,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诸如家庭采购等实用货币的商业生活。
家庭山点评:其实认识钱币根本一点都不难学,只要让孩子跟家长去几次商店购物、去小摊上买几次菜就行了——当然,家长得让孩子学习自己算钱、付钱,孩子也是肯定会用心学的,而且也肯定是愿意学的。这就是生活化的学习。不仅数学如此,语文如此,任何学科都是如此。
就这样,日复一日,持续地“未学先用、长线浸润”,充分地生活化和社会化,一个半学期下来,再学习人民币就非常容易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