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小学数学班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当下,“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成了热点话题,我们需要冷静地去思考。要减轻作业带给学生过重的负担,更要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
作业问题,教师要远离“傻瓜式操作”。作业做什么?以数学为例。课堂作业,教师一般让学生打开《数学》教科书,完成练习前几道题第1、2、3题;下一次,接着完成第4、5、6题。家庭作业,教师今天布置的是完成《练习册》第20页,明天布置完成第21页。倘若教师不说,学生由昨天的作业内容也就能推测到今天的作业内容,根据今天的作业内容,又知道了明天的作业内容。这样的作业,是不是“傻瓜式操作”?这样布置作业,应该是教学专业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吗?对学生而言,“傻瓜式操作”意味着亦步亦趋,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埋头做题,从不“抬头看路”,更不会“仰望星空”,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作业了。布置作业,不能简单化地“傻瓜式操作”。
我们既要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更要看到完成作业的学生。因为各学科作业都汇聚到学生那儿,我们要看到完成作业的学生,而不仅是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要看到完整的人,而不是自顾自去“各扫门前雪”,
这不仅仅是作业总量的控制,也包括作业方式的协同。作业忌“扎推”。语文作业搞一个“研究”,数学作业搞一个“探索”,科学作业来一个“实践”,如果都在同一天,学生承受得了吗?
作业“减负”,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减轻作业带给学生过重的负担,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水平不能做“减法”,相反还要做“加法”。作业的减量提质,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作业负担,一定与完成作业的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有关。
作业减负,不是单纯地做“减法”,在学生正向情感层面要做“加法”,也就是让学生愿做、乐做。教师要思考并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作业、爱上作业,其实说到底还是爱上学习。
作业,要分层设计。有一种方式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类型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这是“做什么”的分层。还有另一种思路: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可以在作业中有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等差异化、层次性的表现。这是“怎么做”与“做得怎样”的分层。
作业,需要好题目。怎样的题目是好题?一是“低入”,指题目思考的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并解答。二是“多思”,指题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三是“高出”,指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都有相对于( )而言的高产出,都有较大的进益,有获得感。这样的题目,需要教师设计、修改、搜集、甄别、筛选、加工,这个过程,注入了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人民教育》中的一段话指引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作业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作业必须从简单的重复做题、机械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业还应该成为师生双方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作业实现心灵与思维的互通和共鸣。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