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勤;出处:现代家长。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让幼儿园孩子学小学课程,让小学生学初中课程,或者带着年幼的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就此现象,著名的“知心姐姐”、教育专家卢琴的看法是——
我国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抢跑”。
赛场上抢跑,只是违规;而学习上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课,小学学中学的课,到了大学反要回头补幼儿园的课,如行为习惯等。其造成的后果不是竞争中跑得快一点或者跑得慢一点的问题,严重的是跑偏方向甚至跑反方向的问题——提前学习,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却很可能输在终点。家长万万不可如此短视。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上幼儿园大班后才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而8到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记忆汉字、背加减法,尽管他也能做到,可后果是:他的想象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有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字较多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语文成绩会领先于同龄孩子,但到了小学二年级其语文水平就与同龄孩子持平了。现在,很多孩子从3岁就开始学轮滑、学芭蕾。其实,3岁孩子的骨骼还没发育好,过早学轮滑、学芭蕾会伤害身体。就是说,抢跑绝不意味着能够领跑。从长远看,抢跑初期的红利会很快消失,并对未来成才造成阻碍——抢跑,更多时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过早无益,过多也是如此。很多孩子看似多才多艺,其实并不享受自己的特长、爱好。一个考过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说,以后再也不碰钢琴了。因为对他来说,音乐并不迷人、旋律并不美妙,还夺走了他玩乐的时间。有些孩子本来是喜欢音乐的,但因为家长太心急,迫切想看到孩子出成绩,反而扼杀了孩子的音乐兴趣。同样是学奥数,有人对奥数着迷,有人对奥数反感。浙江省曾有一批学生参加国际奥数比赛载誉归来,教育主管部门请孩子们谈谈感想,其中有个孩子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下一辈子再也不碰奥数了。”
前几年,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具体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直观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必须认字,只是说“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指南》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拔苗助长”。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有些孩子确实因为抢跑拿到了高分,有了更多进名校的机会。但进名校就意味着成才吗?非也。一般来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就不知道如何学习了;二有思维依赖性,习惯按照命令去做而不习惯独立思考,习惯有人指导着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做而不习惯积极创造条件去做。将来走上社会,这样的孩子既没创造力又没吃苦精神,光是考试得高分有什么用?另外,大家都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请问,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再跑12年的中小学,好不容易跑进大学,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同时也感到精疲力竭,这时你还让他们跑,他们哪里跑得动呢?发展后劲不足,是自然的事。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不如幼儿园不抢跑,小学中学( )跑,到了大学发力跑。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后劲,发展才有冲劲。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