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珽,台湾亲子教育第一人,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学历,家庭教育畅销书作家。
我记得很清楚,当儿子一个半月大的时候,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儿子平躺在床上,我则面对着他,要拿奶瓶喂他喝奶。这时我突然性起,顺手拿起了旁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
结果我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敢相信,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婴儿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我便这样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口语讲述。刚开始念故事书时,我会很快浏览过故事的文字,消化之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这是因为口语就像我们平常在对孩子说话一样,最能被接受。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照本宣科地念故事的文字。当孩子的理解力还不强时,如果直接这样念,由于文字的叙述要比口语更难理解,恐怕将无法有效地引发刚在起步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如果碰到故事即使用口语解释也已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我则会跳过省略不说。等到孩子对故事的内容已经可以掌控之后,我才会完全依照书本的文字,一字不漏地照念。
注意技巧。优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先延长他们听故事的时间再说。基本上,这时候说故事给孩子听,有些像是在念舞台剧的台词,除了抑扬顿挫要明显,还要加上一些音效。只要遇上故事中会发声的动物和东西,我都会尽量叫上两声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当然,只要你有信心而且持之以恒地念,很快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在意你的什么技巧,只要故事好听,就能听得津津有味,其他的事都不是问题。
重视细节。定要认真,不可以敷衍了事,不要为了省时间而匆匆跳过某些细微的情节。故事必须有头有尾,才能吸引孩子。这有点像是从前古代的说书人,即使没有书本,也可以天马行空地编出故事来。
双向互动。父母要放空心思,融入故事中,一边帮孩子念,自己也要听进去。念故事书虽然是父母在念,孩子在听,却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一种亲子的互动与沟通。当亲子互动只是单向进行时,即使孩子能得到听故事的好处,父母却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亲子情感上的慰藉与满足。于是,十之八九的父母,没有多久就会对念故事书兴趣全无,而当主导人失去动力时,念故事书“无疾而终”就常是最后的结果了。
适可而止。如果发现孩子好像快要不专心,或是不耐烦了,就会赶快停止。这时候不要盲目断定孩子不爱念书——孩子可能当时想做其他事,比如跟妈妈玩或饿了等。为了避免影响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我甚至会故意制造假象说:“妈妈累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几年来,都是我先读累了想要休息,而不是他们听腻了不想听了。所以,父母必须用心观察孩子对不同故事书的接受度。
杜绝强迫。任何吸引孩子听故事的方法,你都可以试试看,但是我绝对不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更不要发泄自己对孩子不如己意的烦闷情绪。我觉得说这些话只会帮倒忙,强化孩子听故事的压力,而更加排斥听故事。
趁早开始。不论是3岁、5岁或10岁,要帮任何岁数的孩子念故事书,都不要嫌太晚。然而,习惯的培养还是愈小愈( )。如果等到孩子已经不习惯静下来听故事,或是大到容易因为其他事分心时,要再希望他们乖乖坐在我们身边听故事,“耐心、耐心,还是耐心”,应该是父母们最需要准备的东西。
循序渐进。如果在孩子3岁时,父母想要开始念故事书给他听,可从一些文字较少、故事较有趣的书开始,然后再视孩子的具体情况,慢慢地增加或调整到最适合的步调。
持之以恒。不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验孩子的耐性3岁以前的孩子尤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假加我们连续多天为孩子建立了阅读兴趣,结果却因为不小心休息了几天没念,孩子就需要重新适应。反之,如果能养成每天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习惯,只要我们有一天想偷懒不念,孩子便不会接受,而督促着我们要去做这件事——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吗?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