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雨,2017年广西省文科状元。
作者:古月;出处:新东方家庭教育
诚实地说,虽然我是别人眼中学霸孩子的妈妈,其实我也经历过与所有家长同样的困境。十几年来和这位“任性状元”的斗智斗勇,我也走了不少弯路,在孩子四年级时,我终于用了一个奇招与她的游戏和解。
违反天性的规矩,不要期待孩子自觉遵守。《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家规,也被很多家长视为法宝。其实,很多我们崇尚的家规是反人性的。比如,我规定孩子每次只玩30分钟游戏,可她无法控制一局战斗的时间,时间一到,要么拖延、要么中途退出,这个规矩合理可行吗?小雨在一年级开始接触摩尔庄园、QQ宠物等游戏。当时,我幻想用清晰的规矩引导她自觉遵守。于是我们约定,每天可以玩30分钟,周末不超过1小时。但我发现,试图用“几条规矩”解决所有问题,是一种懒惰。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在游戏设计者的花招下,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能招架的住。小雨一开始还能遵守规矩,在几次例外后,逐渐变得总能多拖个十几二十分钟,时间观念越来越差。当听到孩子爸爸也开始调侃,小雨说的“马上”变成了越来越慢的马时,我觉得这样不行了。我希望孩子能在游戏里享受放松、快乐的时刻,但我知道教育要遵守原则、不可纵容。于是,面临网游这个头等大敌,我陷入了沉思:要防止孩子陷入泥沼,是要继续靠约定和提醒她自觉,还是更加雷厉风行的监督和管教呢?我决定试一试后者。
苛刻严厉的监管,难以避免“魔高一丈”的反抗。我逐渐成为了一个侦探式的妈妈,掐着表计算孩子的游戏时间,和她争论每次有没有超过一两分钟,关注她去同学家是不是一起打游戏了……因为这个话题,我们有了很多次不愉快,她嫌我严苛,我也觉得心累。不过,作为时间比较充裕的全职妈妈,我一度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至少孩子在监督下不会太逾矩。但是,老话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居然激起了孩子明里暗里的反抗。小雨四年级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她早上起来总没精神,一开始我还没放在心上,但逐渐觉得不太对劲,好像是熬夜了,但她却不承认。等到我去交电费网费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月的网费显著变多了。我生气地去查网页浏览记录——果然,她在很多天的大晚上偷偷玩了游戏。我非常失望和生气,狠狠批评了她。可我对自己( )失望生气——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会这样么?是因为我不够严格、女儿不够自律吗?我要断了她的游戏吗,还是监控得更加无孔不入?直觉告诉我,这条路是错的。如果继续用责骂、断了她游戏等方法表达愤怒和惩罚,我可能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离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我知道,情绪往往带来破坏性的伤害,冷静下来,想着自己真正的目的,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和矛盾。而核心的问题是要控住时间,不能影响到生活和学习。所以,我生气的不是她玩了游戏,而是她超出约定时间、不诚实、影响睡眠。既然如此,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对游戏不要那么牵挂,花更少的时间且享受到放松的乐趣呢?
和孩子的协议,需要“双赢”的奇招。我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有了灵感。实际上,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大多花在了每日任务、升级打怪等重复性的事,这就是游戏设计者利用人性的把戏。每日签到不想断、每日任务要完成至少得三五十分钟,再加上每周更新的活动,每天没有两个小时,当然玩不够。如果我愿意帮她一些重复的事,只把关键有趣的情节留给她自己体验,她是不是可以更安心地放下?我跟女儿提了这个建议,她眼睛都亮了,一拍即合。原来,那些重复的游戏内容她也觉得没意思,却总是念想着要完成,这种设计让她每次玩游戏都匆匆忙忙的,来不及享受一些新的活动,所以也舍不得下线。于是,我们的“妈妈帮我玩网游”协议就此开始。一开始,小雨不放心我的水平,只让我做简单的部分。渐渐地,她放心大胆地把更多环节交给我……到最后,她基本变成一个甩手掌柜,只在周末“视察”一下我的工作成果。这个奇招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对我来说,只是像做任务一样打发了点时间,同时还能更了解了女儿喜欢什么、有更多契机和她交流沟通;小雨则非常感谢我能把她的账户经营的盆满钵满,自己则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慢慢的,她会逐渐觉得这游戏也没那么有意思,甚至比我更先淡忘和放弃。即使过几个月她又发现一款新游戏,一开始会觉得很新鲜很投入,花比较多时间,但随着又要进入重复每日任务的模式,她就会主动央求我帮她做,于是我们又进入了协议模式……
就这样,我陪着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起玩过了从摩尔勇士、秦时明月、模拟人生等一系列网游和手游……而她从小学四年级之后,再也没有沉迷过游戏,学会了大方地、享受地、同时很有节制地玩,成为大家眼中也很奇葩的“最任性高考状元”。
教育孩子这项伟大事业,懒惰不得。回想起来,我能在走了不少弯路后想到这个妙招,本质上是因为我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该被我控制的对象。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性中都有两面,一面是懒惰贪玩、容易沉迷游戏等低级快乐的,另一面则是自律上进、享受学习和成就的高级乐趣的。我们家长要能够洞察人性,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出发,引导孩子走向自律上进的那一面。如果家长只是制定一些规矩,然后撒手不管,寄希望于孩子自觉,结果多半会让人失落;又如果简单粗暴地选择苛刻严厉的监管,那么,高压控制或许短期内能够见效,但早晚会激起孩子的反抗。
(家庭山点评:家长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儿,每一个孩子也都希望做一个被家长和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因此,孩子犯了错,这时候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嚷”孩子,而是“帮”孩子,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双赢”,而不是“双输”。)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