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魏书生(1950~),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退休前曾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台州书生中学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百人讲师团荣誉团长。
大伟小学时挺听话,学习只有两科,成绩也还可以;上了中学,学习科目多,他变得毛毛躁躁的,写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父亲批评一顿,起初管个七八天;再过些日子,批评一顿管个两三天;最近批评他,他竟然公开为自己申辩了。为了压住他,父亲批评得愈加严厉,可是非但没有效果,作业潦草不说,还加上了不完成作业的毛病。家长说,自己坚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对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没效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真理。但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觉悟非常高,这是站在被批评者一方而言的;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制药厂早已把一些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既然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那么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近几年,我要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时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比如批评一个学生没完成作业的同时,表扬他热爱集体、帮助同学,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跑步时持之以恒;作业也不是全不完成,语文、英语、生物等文科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数学作业过去也完成,最近半个月比较难,想完成作业但有些题不会做,就不愿做了,是不是?这样批评学生,不是怕学生不高兴,不是怕学生不接受批评,而是这样( )符合学生的实际。每位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面真善美的天地总是占大部分,偶然犯错误,常常都是出于想不出办法来管住自己。
孩子的错误,从其自觉不自觉的角度来分析,有两类。第一类是不自觉犯的错误,第二类是自觉但又不能自制的错误。孩子的错误绝大部分属于第一类,不知不觉溜号了,不知不觉迟到了,不知不觉弄坏了公物,不知不觉触犯了某项校规班法……这时他已懊悔、难过,这时孩子急需的是家长能帮他想出不重蹈覆辙的措施和办法。这时,指出他的长处,如曾注意听课、曾遵守时间、曾爱护公物、曾遵守校规班法等,用孩子平时就有的这些长处去战胜偶发的短处,容易取胜。那些明知不对,但因缺少自制力,没能抗拒住坏人的引诱或不良环境的引诱而犯的错误,就更需要帮他找到心灵中真善美的一面了。归根结底,我们要靠这部分好思想去改变孩子。不肯定和表扬孩子这部分好思想,只是批评一通,不是把孩子往错路上推吗?如果用已有的七分成绩去战胜去排挤三分缺点,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