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钱志亮;出处:钱志亮工作室
上学的日子里,通常只有孩子放学后,才有难得的亲子相处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家长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晚饭后、睡觉前,花个二、三十分钟,和孩子聊聊天。不但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帮助孩子及时解决现实中和心理上的困难,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了,教育也会事半功倍。但是,聊些什么?怎么聊?也是有讲究的。掌握下面这些方法,可以让聊天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积极询问,培养乐观思维。有些幼儿园和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常常对孩子充满着担忧,怕孩子在学校调皮闯祸,或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于是喜欢问孩子:“班上有人欺负你吗?”“老师有没有批评你?”“今天没闯祸吧?”这些问题带着一种指向性,让孩子去回想一天中不愉快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负面暗示,对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尤其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对学校建立感情的时候,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以及小学的生活。家长这些无意间的负面暗示,容易让孩子觉得在学校里不安全、不快乐,甚至引发厌学情绪。因此,家长应当多从正面的角度关心孩子,比如可以问他:“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有趣的事吗?”引导孩子关注学校生活中好的一面,也会调动起孩子积极的情绪,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
问题要具体,避免大而空。有家长曾反映:每次和孩子聊天,聊不上两句就话题终结了,打不开孩子的话匣子。这多半是因为家长问孩子的问题过于宽泛、抽象,孩子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笼统的回答,无法引发孩子的倾诉欲。比如:“今天过得开心吗?”“还行”“今天学得怎么样?”“还可以。”“和同学相处得好吗?”“好。”家长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学习,最好问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孩子更有表达的空间。比如:“今天在学校玩了哪些游戏?”“你在班上和哪个同学玩得最好?”“为什么喜欢和他玩?”“你最喜欢上哪个老师的课?(为什么?)”这些具体的问题,让孩子有话可说,话题也能继续下去,聊得更加深入,促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询问孩子有什么难题需要帮忙。不管哪个阶段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对他来说难以解决的问题、烦心事。不善表达的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埋藏在心里,不利于他的成长发展。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寻求帮助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时常问问孩子这句话:“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从而给孩子一个契机,说出自己面对的难题和烦恼,同时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爸爸妈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这份无条件爱和支持,会赋予孩子无限的勇气和自信。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也会极大地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更加信任父母。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和烦恼时,家长帮他梳理清楚,给予建议和引导,也有助于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事,家长不要过于关于孩子的错误,责怪、批评他。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重点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有些孩子是小话痨,会拉着家长讲学校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心里话。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影响着孩子日后和家长沟通的意愿。一要一心一意。有的家长眼睛不是看着孩子,而是一边玩手机,或者做手头上的事,一边和孩子漫不经心地聊天,没有认真专注地听孩子说。孩子是很聪明、敏感的,家长有没有认真听他讲话,他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当孩子经常感觉到家长没有和自己在同一个频率,不在意他说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就会渐渐失去和父母交流的欲望,降低对父母的信任。到时候,家长再想追着孩子聊天,就为时已晚了,破坏信任很容易,重建却很难。二要多听少说。还有的家长,孩子还没说几句,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审问孩子、讲大道理,导致孩子兴致全无。在和孩子聊天过程中,家长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少说,多听孩子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三要校正立场。说教,是亲子沟通中最忌讳的一点。家长总是站在“绝对正确”的高位,对孩子输出道理,孩子慢慢会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不对父母说真话,并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不愿再和父母聊天。因此,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接纳和理解他的情绪,减少评判、说教。比如:孩子说:“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气死我了!”家长可以说:“看出来,被老师批评了,你很生气。”“能理解,那滋味一定不好受。”自己的感受得到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倾诉意愿会更强,对父母敞开真实的内心世界。
和孩子说说“废话”。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孩子这样吐槽家长:“一跟我说话话题就只有学习,好像学习就是我的人生全部”。的确,许多家长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张口闭口只有作业、学习、考试这些事。尤其是每天放学后,如果家长只知道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催孩子写作业,孩子自然会不开心,觉得父母关心学习和作业,胜过关心他。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说许多“废话”,说明他跟你相处是放松且愉快的,对你充满了信任,因此愿意和你分享各种事情。亲子沟通中,家长要( )和孩子说说“废话”,聊聊“无用的事”,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给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幸福感。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初中之前,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最深的,亲子相处时间也是最多的。慢慢地,孩子就会渐渐走向同学、学校,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父母相处时间也越来越少。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