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北京协和医学院心理学专家,北京协和启迪咨询中心主任,人大附中特约教育顾问。
原文作者:土豆妈;出处:男孩派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运动和学习是冲突的,做家务更会耽误孩子的宝贵时间,只有成绩和分数才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但往往这些家长的孩子学习能力并不强,入学以后多数是问题学生。于是这些家长更变本加厉地剥夺孩子玩的时间,以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却没想到孩子越学越差,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厌学、厌世。反之,那些爱玩的、经常运动和参加劳动的孩子,学习能力比一般的孩子都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一、运动,是大脑发展最好的营养剂。
杨霞说,其实大脑最重要的营养剂,首先就是运动。杨霞老师自己培养出了一个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说起教育儿子的经历,她最重视的一件事就是带孩子运动。她说儿子并非天才,恰恰相反,小时候儿子很容易分心,协调性很差,情绪也很敏感,但是她没让儿子上过任何课外班。从儿子4岁开始,她就坚持带他爬山,从2小时慢慢延长到4小时。有一次,在爬山的过程中,儿子看到了一些刻了字的石碑,他不认识那些字,于是迸发了要学拼音、查字典的想法。即使老人在家看电视很吵闹,他也能一个人聚精会神地研究新华词典。短短几个月,他就把整本字典学会了。儿子读大学的时候,他们一起去了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的环勃朗峰,6天走了85公里。而那一年,儿子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一开始成绩有B有C,最后一跃成为全A。
经常运动的孩子,大脑真的会变聪明。李玫瑾曾经也说过,那些运动场上特别活跃的,学习一般都特别优秀。像浙江的学霸朱科航,毕业时收到了哈佛、斯坦福等9所世界名校全奖直博offer。但他的父母,对于他的学习一直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也没带他去过辅导班。别人补课,他就在玩溜冰、玩滑板、玩魔方。到了节假日,父母就带着他去乡间或者山野亲近自然。看到儿子抵抗力太差,总是生病请假,妈妈就趁周末陪他一起骑车去外婆家,一趟来回要4个多小时。慢慢的,妈妈说很明显能感觉到儿子做事变得特别专注,效率也提高了。初中阶段,别的孩子一般要在晚上11点左右才能完成作业,他9点前就能全部做完了。
为什么运动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为什么那些爱玩的孩子反而成绩更好呢?哈佛医学教授约翰·瑞迪,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和大量研究后给出了答案:运动不仅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因为大脑内的每个神经细胞,都是通过树状分支上的“叶片”相互接触,而运动恰恰可以促进这些分支生长,从根本上增强大脑的功能。同时,教授在自己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中还给出了三个建议,父母可以照着做:带孩子寻找一种喜欢的运动,然后坚持下去;不断丰富运动的种类,激发大脑活力;在运动后,开展具有挑战性的脑力活动。父母们可以在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带孩子接触不同种类的运动,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二、做家务的过程,也是塑造大脑的过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研究过,孩子的发育,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完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才能不断生长。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动手的机会,记忆、判断、分析、思考等等与智力相关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差。孩子做家务,表面上看起来是“动手”,其实是在“动脑”。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 )尖上。哪怕是洗衣刷碗、整理书桌这样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大脑,让孩子越变越聪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他家有兄弟三人,全都取得了博士学位,而妈妈从小就给他们灌输“家务意识”。妈妈要求他们都要学会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朱棣文上学时候带的饭菜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杨霞老师也表示,自己的儿子5岁就开始负责扫地、拖地、洗碗等家务了。大一点了还要给全家做早饭,练就一手好厨艺的同时,也给了大脑锻炼的机会。
然而,杨霞老师在儿童咨询门诊发现,很多孩子几乎不做任何家务。有的6岁还在喂饭,8岁还不会系鞋带,去哪儿都要人接送。而这样的孩子,在学业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写作业非常困难,有的经常丢三落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很多孩子之所以专注力不行、拖拉不自觉、情绪不好、厌恶学习,核心原因是在运动和劳动方面过分匮乏。相反,那些经常运动和劳动的孩子,身上很少出现这些问题。所以,运动和家务从来不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它们在塑造孩子大脑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在日复一日中养成独立、专注、坚持、自律的习惯。而这些好习惯,恰恰能给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