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家教君;出处:现代家长教育
导语:“昔孟母,择邻处。”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孟母三迁的故事宛如一座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灯塔,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至今仍为我们照亮家庭教育的前行道路。
孟子幼年时,父亲早早离世,母亲仉(zhǎng)氏独自承担起抚养孟子的重任。
起初,母子俩居住在城北乡下一块墓地旁边。墓地里,送葬的人群忙碌穿梭,每天都有人在此挖坑掘土。年幼的孟子,好奇心与模仿欲极强,对这些场景感到新奇不已。他看到大人们的举动,便开始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又装成吹鼓手的样子,吹吹打打。甚至在和小伙伴们嬉戏玩闹时,也模仿出殡、送葬的情景,拿着小铁锹在地上挖土刨坑。孟母一心期望孟子能够成为好读书、有学问之人,看到儿子的这些行为,心中十分忧虑,她认为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便决定搬家。
不久后,孟母把家搬到了城里。当时正处于战国初期,商业已相当发达,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街道上有卖杂货的、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集市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们高声叫卖,热闹非凡。孟子每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 )感兴趣。渐渐地,他开始学着商人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他们做买卖。孟母察觉出家居闹市对孩子依然没有好的影响,于是再次萌生了搬家的念头。
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城东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琅琅,氛围浓厚,深深吸引了孟子。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能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玩起了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zǔ)豆,揖让进退”。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觉得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和学习的地方,于是便定居了下来。
孟母三迁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家庭教育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环境塑造人的重要性。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那支画笔,在不经意间描绘出孩子的未来模样。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能够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而一个充斥着不良行为和低俗氛围的环境,则可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不良习气。
其次,它体现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主动性。孟母没有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而是主动出击,寻找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条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不良影响。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方面,我们要像孟母一样,密切关注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在选择居住区域时,可以考虑周边的教育资源、文化设施等因素。同时,对于孩子的学校环境、朋友圈子也要保持关注。当发现孩子接触到不良的人和事时,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帮助孩子远离不良影响。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