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1930~),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晋剧演员、歌剧演员、民族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1963年举办郭兰英独唱音乐会而开创民族声乐个人演唱会先例,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等,2019年被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同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原文:刘红庆;出处:读者
一位老艺术家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中国歌坛,兰英依然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兰英同志是大家,是高峰,她独具光彩,映照着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
那么,郭兰英的歌唱艺术功底是怎样炼成的呢?
据郭兰英回忆:每天清晨4点就空着肚子到野外去练声。开始并不大唱,而是“喊嗓子”。师父教我们喊“唔”和“啊”(“唔”是闭口音,“啊”是开口音)两个字。“唔”字发音时气息由小肚子出发,经鼻腔共鸣,再从嗓子里出来。“啊”也是从小肚子出发,但没有经鼻腔共鸣,是圆的。喊“唔”或“啊”字时,也有高低音的变化,但极简单,喊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嗓子里“热火”了,就是“润”了,再下去念道白。道白的聲调比唱低,比说话高,每一句道白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既练声音又练字。我初学时,常练的一段道白是《三娘教子》。念到“出溜儿”(即嗓子眼滑了)时就好了,接下去才用戏中的腔调来练习。喊嗓子和念道白是为练唱做好准备。当时不管身体好坏,我们每天总要有三四个钟点不间断的练声。师父教唱,主要根据徒弟的具体情况:鼻音太重的,就光念道白,发音位置不对时也不许唱。每人的毛病不同,每天的情况也常有变化。有好几个师父轮流教我们,但方法是统一的,所以虽然换了人,但并不妨碍教学。
北方冬天的早晨,寒风凛冽,郭兰英一样得去海子边。师父要求郭兰英伏在冰面上练声,直到把坚硬的冰哈出一个洞来。即使刮着大风,飘着雪花,也得张大嘴,对着风、对着雪喊嗓子。即使身体不舒服,甚至生病,也必须坚持不懈地练。早上4点到8点,在海子边练声4个小时。然后回到院子里,练习两个小时武功。早晨这6个小时的练习结束后,才能吃早饭。早饭之后,大约10点到12点,练习“勾嗓子”。中午过后,需要练习“吊嗓子”。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吃得比较早。晚饭之后的时间,要听师父念戏。因为那时候戏班子里的师徒基本不识字,师父的戏文都记在脑子里。于是,师父一句一句教,郭兰英一句一句记,全是口传心授。晚上有时候要到戏园子里演出,演出结束回家一般都到了夜里12点,等睡下时就更晚了。有时候,真正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而且睡觉的两个小时也不( ),得枕着脚睡——这日子全是在和身体较劲。
这就是一个学戏孩子的一天。这样的生活至少持续3年。为了未来成为“金玉”而非“土泥”,有梦想的孩子们必须忍受这番苦。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