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枫子;出处:女儿派。
前几天去朋友家串门时,她跟我分享了一个育儿小妙招:一盒小红花。
只见她对着不想吃饭,一心看电视的儿子昊昊说:“把饭吃完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吃得快再奖励一朵小红花哦。”昊昊立马关上电视,乖乖跑去吃饭了。期间,朋友还各种花式夸,昊昊吃得更起劲了。朋友一脸得意地告诉我,小孩子都是顺毛驴,教育他们,就是要夸,要奖励,他们才会听你的。
的确,奖励能给孩子带来动力。但看到昊昊搭个积木也求夸,系个鞋带也索要小红花时,我却不免有些担忧。父母这种试图通过奖励、夸赞来调动孩子行为的“小红花思维”,看似是在激励孩子,实则是在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因为,当我们幻想用奖励来让孩子达到某项目标时,奖励已经变成了一种行贿手段,在无形中扭曲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动机。
此外,当孩子在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则会( )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因为孩子做事起初,并没有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在做的事,他只是享受其中;父母频繁的夸奖却让他把注意力从事情本身转向了别人对他的评价,从本来的‘我想做’变成了‘想让父母满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5岁女孩,绘画很有天赋,总是能画出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图画。妈妈为了提高女儿绘画积极性,便经常以买零食、延长玩乐时间作为奖励,让女儿多学多画。起初,女儿确实乐于每天多画几幅画。但后来,女儿却和妈妈谈起了条件,不仅对奖励的要求越来越多,也完全没有了那份对画画的热爱。所以,当我们通过奖励换来孩子短暂的配合时,也在不经意间牺牲掉了孩子原有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
那应该如何适当奖励以驱动孩子呢?
结果注重精神奖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的成果,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以示奖励,但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山东有位妈妈,一天儿子回到家里,突然问她:“妈妈,我考了100分,你怎么奖励我?”她很疑惑,自己从未对儿子承诺考好了会有奖励,儿子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儿子却反问,班上的同学考好了都有奖励,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奖励?妈妈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她说:“你学到了东西,取得了成绩,受到了赏识,内心也得到了愉悦,这本身就是最高的奖励啊!”让孩子去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让内驱力自然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驱动。
过程需要赏识鼓励。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或好的表现,并给与肯定,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如孩子写作业很认真,家长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写作业特别认真,都没有分心(描述良好表现);妈妈觉得很高兴(描述积极感受);你能克制住自己,一心一意完成作业,这就叫自律,你的学习定会越来越棒(强化正确行为)。这三句话也是正确的表扬方式,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看见,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孩子学习干事的主动性。
集体庆祝代替个人奖励。相较于给孩子物质奖励,利用集体庆祝的方式让其他人也跟着享受,更能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尊心、上进心。如江苏宿迁有个小朋友成绩一直不太好,考试经常得0分,结果最近一次竟然考了7分,取得了进步。为庆祝儿子考了7分,他的爸爸竟然放了1000多块钱的烟花来庆祝。看到别人观看烟花时的喜悦和赞叹,这让小朋友心里着实美了一次,大大地骄傲一回,成就感十足,价值感提升,力量和信心倍增。据说,再考试时,这个孩子竟然考了50多分,进步非常大。用烟花为儿子喝彩,这位爸爸真的做到点燃孩子内心的小宇宙,释放无尽的可能。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