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1960~),教授、博导、化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历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被誉为“2014中国好校长”、“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中国教育‘郑’能量”。
原文出处:男孩派
郑强是国内很有名望的教授,提出过很多发人深省的教育见解。按理说,身为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学术界泰斗,孩子自然也不会太差。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演讲中自曝说:“我的儿子两次被开除,换了三所学校。”
像很多男孩子一样,郑强教授的大儿子小时候并不“听话”,甚至可以说是个经常犯错、屡教不改的问题孩子:下雨天,他向女同学借伞,等女同学把伞给他,他转眼就挂在了树上;上英语课,老师在讲英语,他却在座位上看报纸;还“摸”人家女孩子的手,被骂“小流氓”……当时儿子班里有条规定,只要违规6次,学生和家长就要一起写检查,于是每周五晚上就成了他们家庭的“灾难日”。由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经常引来其他家长的投诉,郑强不得不托人把孩子送到县城的一所学校。
换个新环境,总该能“重新做人”吧。谁知到了县城,儿子更加“无法无天”了。有一天晚自习,他拿起收音机就听起了世界杯比赛,由于声音过大,行为过于招摇,最后把学校领导都给招来了。学校碍于郑强教授的情面,处罚他在厕所旁边的一个小屋住两天,想让他反省反省长长教训,谁知他丝毫没有悔过之意,后来又让他在学校的一个仓库住了两个星期。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开除不让他住在学校了。郑强教授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安排孩子在当地一个朋友家里“监管”了两个月。
对此,郑强并不着急,而是说:“没关系,这都是他必须要经历的。”在他眼里,这些小打小闹的叛逆都是试错的一部分。如果现在能早点了解,品尝到代价,孩子未来反而不太容易做出格的事情,而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果不其然,最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上了川大,一个上了复旦。进入大学后,这个曾经的“问题”儿子并不比那些好学生差:大一时,就一个人前往汶川地震现场为解放军拍照,受到嘉奖;徒步珠穆朗玛峰,也没喊过一句累;留学回国,省委书记亲自接见;后来在杭州创业,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为什么郑强教授儿子小时候不争气,长大了却能变得如此优秀呢?用郑强的话说:“有些人小时候( ),长大脱离父母的监管后就很容易贪玩,没有后劲。”很明显,他的意思是:童年尽情玩耍过的孩子,长大了更容易有出息;反之,小时候的每一次压制,都将是埋下的地雷。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贪玩的孩子更容易发现和拥有自己的兴趣特长。比如李玫瑾的女儿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满分120分的数学试卷就考15分。当老师纷纷预言她考不上大学时,她却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了小有名气的音乐老师。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