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乾圜,中国著名环境化学家,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癌化学与生物工程中心主任,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1957年,戴乾圜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明了氯霉素新合成法,但这一成果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不公正地指责为走“白专道路”而淹没无闻。结果就是,1968年该法被意大利卡洛·埃巴公司用于大规模生产。
直到70年代,中国一个考察团到国外考察氯霉素生产,才得知意大利非常先进的氯霉素生产工艺竟是中国人发明的。好在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戴乾圜应中国产业部门要求对氯霉素合成法再度研究,使工艺和化学水平又有大幅度创新,并取得广泛而富有成果的研究。此外,他对硼氢化锌高度立体选择性还原的发现,在日本、朝鲜等引起了反响。
戴乾圜的另一个重要科研成果是于1979年提出的“双区理论”。该理论涉及的领域是一个人人都十分关切的问题,即癌萌发的根源和癌萌发的分子过程问题,也就是致癌机理。该理论认为:诱发癌症的基因是生命活动最为重要的,即控制转录的基因,而非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致癌病毒基因。这个革命性的理论使过去令人迷惑不解的结构致癌性能关系成为合理的结构化学活性关系,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好评,并于1987年被美国科学家的实验所证实。
正如戴乾圜在其著作《双区理论》序言中所说,1956年以后的20多年时间,他丧失了从事实验的条件,在极其困难和艰苦的情况下,用纸和( )从事了大量的量子化学计算,终于在1978年阐明了化学致癌的机理,并于1979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