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用他、伊、彼、其等表示,不分阴性、阳性和中性。
“五四”时期,白话文兴起,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外国语言人称代词一般有性别之分,有他男(he)、他女(she)和他物(it)。在这样的情况下,笼统地使用一个“他”字等,显然有碍于语言的准确表达。
1920年8月9日,刘半农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刊发《“她”字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的阴性。在《“她”字问题》一文的最后,刘半农还顺势提出了另一个新想法: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牠(即它)”字,以代非人类事物。
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次在诗中用了“她”字。后来,语言学家赵元任将这首诗谱成乐曲,至今还激励着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情怀。
1934年,刘半农英逝世。鲁迅在回忆刘半农时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bǐ,父母),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
如果你从百度上搜索,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在说是刘半农发明了“她”和“它”。作家叶兆言也说:“中国的语音学研究方面,刘半农做出过极其突出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很容易默默无闻,很多人或许知道,刘半农发明了‘它’和‘她’这两个常用字。”
不过,2005年,有一个叫张巨龄的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她’字古已有之。所以,严格地讲,刘半农并不是该字的发明者,他只是将这个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方块字,借用为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不仅增加了字义、字音,而且客观上使它符合了汉字‘形声’的特点。早在南朝梁代顾野王所撰的《玉篇》里,就已经有了关于‘她’字的注释,说它是古文的‘姐’(jiě)字。但是,这个‘她’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从意思上说,它也不是指第三人称的女性,而是对‘母亲’的称谓字。十分有趣的是,这个‘她’字被刘半农推陈出新后构成了一个新的形声字,即,左边的‘女’为形,右边的‘也’为声。因为,‘也’在古代有读如‘tā’的用法。”
如果查一下《辞源》,也确实如张先生所说。也就是说,刘半农( )创造了“她”字,( )创造了“她”代之女性她的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