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爱因斯坦的故事之思维交际—为何不把质能方程式写进自传

点击:938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美籍物理学家,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在其发表于《物理年鉴》上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E=mc ²这一著名的质能方程式。

论文发表后没多久,《物理年鉴》的编辑马克思·普朗克注意到其中存在缺陷:爱因斯坦把低速物体的运动规则套用在高速运动的光子身上。普朗克把这一发现写进了一篇论文里。但爱因斯坦根本不理会普朗克的意见。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爱因斯坦始终固执己见。偶尔,他也会在论文的脚注里说明:这并不是严格的证明。

1946年,有数学家对这个方程式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于是有人说,尽管这个方程式是爱因斯坦最先提出来的,但并不属于他。爱因斯坦对此说法很不满。

1949年,爱因斯坦出版了自己的自传。可能终究有些心虚,爱因斯坦最终还是没能鼓起勇气把这一大名鼎鼎的方程式写进1949年出版的自传中。

固执己见的还不止爱因斯坦。尽管开普勒早已在前30年就已明确指出,潮汐现象与月亮有关,但伽利略在向教皇乌尔班八世解释潮汐现象时曾经言之凿凿地表示,潮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现象,潮汐每天只发生一次——事实上海水每天涨落两次。即便如此,执拗的伽利略仍旧固执己见 这个错误观点写进《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中,实在是令人遗憾的败笔。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