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著名作家、画家刘墉在微博上关注起了汉字。
每隔几天,刘墉就要在微博上发一组图画,把字的组成部分用图画表达或把字的意思分解,让网友猜答案。因为刘墉画得生动可爱,又很好地将汉字的演化过程展现出来,因此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情,每次的猜字游戏都能引来数百读者参与。
对于“看画猜字”的初衷,刘墉这样解释:“女儿小时候,我为了引发她对中文的兴趣,采取图像的教法。我发现这样非但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孩子看汉字的态度会不一样。譬如‘旦’字,是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友’字是两只合作的手,‘受’字是上面的手交付给下面的手。这样,孩子更能欣赏汉字的美,一生受用又记得牢。”
著名作家流沙河一生痴迷于汉字研究。在多数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却让他深深着迷:“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充满新奇和假设。破案首先要假设案件发生的场景、过程、元凶是谁,然后找各种证据证实,有时候证据会纠正假设,你要不断调整思路,最后找到背后的‘元凶’,研究古文字也跟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流沙河说,古文字不仅是古人有韵味的、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他们劳动生产的过程。流沙河用“进”字举例。“进”的繁体是“進”。“‘隹’是鸟的意思。为什么一只鸟和一个人的脚有向前进的意思?实际上我们人类走路,既可以向前面走,也可以退着走。所有的( )类也可以退,甚至鱼也可以退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