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邓希贤像往常一样来到一间老居民楼的小屋,把准备好的材料码整齐放在桌上,等候向他咨询“挑战杯”竞赛事宜的师生——“挑战杯”竞赛所带来的荣誉和背后的利益,让参赛者把这位有13年“挑战杯”评委经历的老教授的“指点”当作“圣经”。
“其实科学并不难,创新也并不难,但学生有时候缺少一点‘另类思维’。”邓希贤认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不合潮流、违背共识、挑战权威”的精神。他最担心的就是,如今的孩子“不会提问”:满堂灌式的教学把科普变成了科学史,“没有把创新的理念提炼出来”,孩子就不会质疑,不会思考。面对急着赶来北京咨询他“我的作品应该怎么改”的学生,他常常反问过去。
卢瑟福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他培养的学生中也有近10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他每天去实验室巡视,看到学生只埋头做试验就质问他:“你用什么时间来想问题?”每每有学生向他咨询,卢瑟福也会先问:“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邓希贤也是如此:“你这个作品的创新点到底在哪里,自己想清楚没有?”
“学会提问”是邓希贤反复要求学生做到的,“没有学会提问就不可能培养创新思维,拿比赛来说,不多问( )几个为什么,怎么应对评委老师的提问?”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