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斯特娜夫人受卡尔·威特的教育启发,形成了她的自然教育理论,她教育自己3岁的女儿维尼夫雷特写出了诗歌和散文,4岁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能运用八国语言,9岁进入大学。她提出,早教得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在维尼夫雷特小的时候,我和她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注意看”。这种游戏既能培养她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能激发她的上进心。
我时常一只手抓住几根彩色的发带在她眼前“一晃而过”,并问她有几根。开始时,我在她眼前晃过的速度比较慢,让她有足够的时间注意看它们,后来速度越来越快,到最后这个动作只是眨眼间的事。由于我对她循序渐进地训练,起初她还不能完全判断准确,但在后来她十有八九都能说对。这种游戏,往往是我和她一块玩的。如果她说对了,就由她来考我。
有一次,我手中拿着八根发带。由于数量较多,开始时女儿总是说不对,她着急得几乎要哭了出来。“维尼夫雷特,我看今天放弃吧。”我对女儿说。“不,妈妈,请您再来一次。”维尼夫雷特坚决要再试一次。我为了不让女儿失去信心故意把速度放慢了一些。“不,太慢了,我能看到有八根发带。这么慢,谁都能看到。你再换个数目,还是要像开头那么快才行。”维尼夫雷特一下就看破了我的“花招”,并竭力要求不能降低难度。没有办法,我只能照着女儿说的去做。这回我把发带换成了七根,仍然保持最初极快的速度。结果三次能没能说对。“算了,维尼夫雷特,我想是数目太多,似乎太难了些。”我劝女儿停下来:“恐怕妈妈也说不出准确的数目。”“不,再试试。”女儿坚持道。就这样,我们一次一次地做下去。最后,到了第18次的时候,女儿终于说对了。我肯定她不是瞎猜的。因为从她的神态中我看到了她抑制不住的喜悦。后来,轮到女儿来考我,三五次下来,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不得不服输。
除了上面说的“一晃而过”,这种“注意看”的游戏还有“一分不差”。比如,我给女儿一个有各种图案的小花瓶,让她观察一分钟,然后叫她背对花瓶说出上面有几朵花或有几条鱼的图案。由于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她总能准确地说出来。
为了增加“一分不差”的游戏难度,有时我还把她带到一个房间中呆一会儿,让她仔细观察房间中的东西,然后让她出去。之后我把房间中的某件东西拿走,或是在房间中摆放本来没有的东西,然后又把她带到那个房间中,叫她说房间中的变化。比如,她会说,“少了一个水杯,多了一把扇子……”
由于维尼的记忆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有一次我干脆采用了一个“捉弄”她的方法。像往常一样,我和她一同走进厨房,并让她观察里面的摆设和事物。然后,我让她离开一会儿。不久,我又让她回到了厨房。我站在门外,让她独自进入厨房,问她有什么变化。”“唉,有些奇怪……”女儿东看看西瞧瞧,似乎在想着什么。“没有什么变化呀!”女儿对我说。“不,肯定有变化,你再看看。”我笑着对她说。其实,她离开厨房的时候,我的确没有动厨房里的东西,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没有改变东西的位置。变化肯定是有的,就看女儿能不能意识到。由于我告诉女儿说肯定有变化,她就更加仔细地观察。我在门外忍不住笑了起来。“妈妈,你笑什么?肯定没有变化,你在捉弄我。”女儿不高兴了。“不,肯定有变化。”我对女儿说,“再看看……那么我给你一个提示,厨房中是不是J了某个东西。”我靠在厨房的门框外,冲着她笑。这时,维尼夫雷特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发现我虽然靠在门框上,却没有向门里跨进半步。“哇!妈妈,你真坏。”女儿大叫起来,“好啊,你敢捉弄我,原来厨房里J了个大坏蛋。”女儿这时完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