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在中国的什么方向?东边?错,是北边。
中美之间(最近)隔着什么洋?太平洋?错,是北冰洋。
这两个长久以来存在于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常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长期使用的地图有关。国内发布的世界地图都是横版的,这样看起来从中国飞往美国确实需要跨越太平洋。事实上,一些参与军工科研的专家都有这样的误区。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破除这个误区的方式说起来很简单:画一个竖版的世界地图。
郝晓光告诉记者,在《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发行之前,这份地图已经在多个单位作为国防科研用图内部使用。中国军方开发北斗卫星系统时,采用的就是这份地图,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误:一旦有来自美国方向的导弹来袭,挂在太平洋上空的卫星,肯定要比挂在北极附近的卫星更( )看到。
时间回到2006年10月,在一次测绘行业的学术年会现场,一名发言的专家正在台上介绍北斗卫星系统的布局方案。当时这位专家说,由于卫星发射和运行成本问题,北斗二号优先选择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太平洋被重点考虑,卫星覆盖范围也将越过中国国界向东延伸达5000千米,因为这关系到“中美军事较量”。而向北延伸覆盖,只涉及覆盖到中国版图的最北端。郝晓光当时急了,也顾不上专家的面子,站起来就予以反驳,说美国在中国的北面而不是东面,该方案严重忽略了北冰洋的重要性。一下子,全场鸦雀无声。在郝晓光看来,北斗二代覆盖范围的决策主要依据传统横版世界地图展现的中美地理位置。在横版地图上,中美两国位于太平洋两岸,连接两国的最短线路要跨越太平洋。事实上,两国之间的最短线路要横穿北极,只是在传统的横版地图上,北极地区被切断,那条最短的线无法在地图上呈现。郝晓光的建议是,北斗系统应该向北覆盖面积更大的信号,而不是将更多的卫星挂在太平洋上空。
2013年4月,在郝晓光第一次对北斗二号方案提出建议七年后,他收到一份有关部门出具的应用证明,说其竖版地图“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其作者据此提出了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设计的‘北扩问题’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2013年3月24日,《中国海洋报》在展现马航失联客机搜索航线示意图时,就使用了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中国地图》。所有有关部门也采用了郝晓光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