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博士四年级。当时,为了拓展知识面,也是为了给以后的创业做准备,赵龙选修了一门由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合办的创业启蒙课。由于雾霾问题,净化器成了赵龙的创业方向。赵龙的想法得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秦毅的响应。
在对市场上的净化器进行调研时,两个人发现,市场上的净化器多是采用过滤的方式。而这种类型净化器的缺点在于需要定期更换滤芯,使用成本较高。“像北京这样的天气,滤芯基本上每三个月就得更换一次,否则积满了灰尘,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一年换滤芯就得花个一两千,是一笔极大的开销。”赵龙分析道。
秦毅将目光投向了生活中的常识,雾霾天儿里大家都会盼风望雨,风雨对于空气中的污染物清除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自然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净化呢?如果能以模拟下雨的方式,实现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没了滤芯的耗材,在使用成本上就能降低不少。这个想法在文献的查找和专家院士的口中,相继得到了印证。
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的一场讲座里,秦毅特意跟郝院士请教了降水对PM2.5的作用。郝院士告诉秦毅,在自然界中,风对于空气中细颗粒物只是起到了转移作用,并没有彻底清除;降水让污染物沉降,才对PM2.5的消除起到了根本性的关键作用。这让两个人心里有了底,“从院士的口中,证明了我们这个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后来,赵龙发现,这种方式在工业上已有应用。发电厂排放出的废气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硫以及各种颗粒物,就是以“湿法除尘”的方式得以净化后,才排放到大气当中。而遗憾的是,这个方法在民用上还没有可借鉴的案例,这也成了赵龙团队攻坚克难的坎儿。“虽然原理是成立的,但是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供我们参考。毕竟,工业应用与民用差别是很大的。”
2013年6月,赵龙和秦毅找来了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瓶,利用行业检测中的常用方法,用香烟烟雾来模拟PM2.5,将其充满塑料瓶,用喷壶向里洒水。大概15秒之后,瓶中的烟雾从昏黄混沌开始变得透明,滴下来的水开始变( )。这个粗糙的定性实验,给了赵龙团队很大的信心。他们觉得“这事儿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