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飞,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
1959年,郑永飞一上小学,就进入了“文革”时期。他把目光投向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为数不多的文学书籍,是郑永飞的掌中宝。整个中学时期能借到一本文学名著不容易,郑永飞总是千方百计地拖延还书时间。遇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评论,他反复品读,还专门找来本子摘抄下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等,是他重点摘抄对象,至今烂熟于心。
真正触动郑永飞的是一堂作文写作课。
学校迎来一场“忆苦思甜”的展览,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后,要求写感想,郑永飞把平时阅读的内容洋洋洒洒写了一页多,自己还颇为得意。语文老师赵伦学看完后,特地将郑永飞喊到跟前,追问他那场展览的场景和细节,郑永飞抓耳挠腮地答不上来。“他告诉我,作文不该这么写,你应该写参观了哪里,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才是感想”。
当时,郑永飞正在读《解放军文艺》期刊,赵伦学老师一点拨,让他顿悟:“那不就是期刊上一篇完整的杂文和小说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吗?”他随后按照要求重写,改后的作文成为赵老师课堂上点评的范文。
这是一个刺激,也是一个激励,让郑永飞培养起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我在认识上有了飞跃,从那时候起,我把平时看到的东西和( )连起来,成绩一下就上去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