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多。)
李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人,他从小富于想象力,爱看奇书,爱听故事,听完后往往还要在大人所讲故事的基础上活灵活现地进一步“神思““神说”。用今天的话来说,李白是一个典型的超常儿童。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充满灵性的“超常儿童”没有被其家庭强令接受那种“白发死章句”式的教育。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就让他接触《楚辞》、《庄子》和《子虚赋》这类作品,而这些作品都不在经书范围之列,其思想与儒家文化有很大差别,对丰富与发展李白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功不可没。
唐朝因袭隋朝之制,科举制度日趋重要。儒家官学以经学为正典,信奉“旦夕讲章句,方能通经义”的教育教学律条,教师骨子里是为经义而教,学生骨子里是为科举而学。而李白成年之后,却对时人趋之若鹜的科举之路不屑一顾,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这种陈腐、机械、沉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知消磨了多少人的个性,灭掉了多少人的灵性。
李白20岁以后开始漫游全国,遍览名山大川,访求高人名士,又“混迹渔商,隐不绝俗”,接触交往了大量普通百姓。这养成他的浮浪习气的同时,却也陶冶了他的自由心灵,对形成他宽厚的知识结构和“不羁”的创造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读万里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他最终成为文学创造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教师博览《从“李白现象”看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灵性
家庭山:读奇杂书,行自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