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三国时期魏国机械大师,有“天下之名巧”美誉。
新式织机的制造成功和迅速推广使马钧远近闻名,连在京城洛阳的魏明帝也知道了,于是将马钧调进京都,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官职。
一天外出时,马钧看到一片空旷的高地上种着蔬菜,但因附近池塘地势太低,无法引水灌溉,农民只好吃力地挑水浇菜。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可是,发明什么工具好呢?马钧一路往前走,不觉出了南门。
经过一条小河沟,马钧看到两个男子正在用系着绳索的畚箕(běn jī)戽(hù)水。只见他们将几个畚箕系在一条绳索上,从小河沟里戽水,以便把河沟里的水弄干,好抓鱼捉鳖。
马钧看着看着,心里突然亮堂了:畚箕!如果模仿他们戽水的办法,用类似的“畚箕”装成连续戽水的机械,不就能将水戽到高地,灌溉菜地了吗?马钧连夜画好图纸,找来几名能工巧匠,大家一起制造。
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一架新式汲(jí)水机——翻车终于制成了。他们马上到菜地试验,两个木匠跳上去踩动,吱嘎—吱嘎……一会儿菜地畦沟里就灌满了水。由于它不但能( )地往高处汲水,还能在雨涝的时侯向外排水,因而迅速得到推广,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