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三国时期魏国机械大师,有“天下之名巧”美誉。
扶风县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之地,那里大多数人家以织绫为业,每天晚饭后,家家都传出叽咔叽咔的织绫声。
当时的织绫机叫“提花机”,是汉昭帝时一位不知名的女发明家创造的。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经线要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综”是使经线上下开合交替的接受纬线的装置,而每一“综”则由一个叫“蹑”的踏具操纵。提花机最初为120经120蹑,后来虽有改进但仍然要用50或60根经线织绫,每穿一根纬线就得踩50~60下蹑,劳动强度极高,效率很低,年老妇女织起来非常吃力。能不能将织绫机改造得省力一些呢?看着母亲日夜操劳,马钧想。
虽然家穷读不起书,但马钧求知欲很强,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事物,善于动手,练得心灵手巧。他认真观察母亲织绫的一举一动,并蹲下身子仔细分析绫机的部件。“看起来,改进绫机,关键是把蹑的数量减少。”然而,马钧看了又想,想了又看,就是想不出减少的办法。马钧于是走出家门,到外面寻找灵感。
在村外大路上,马钧看到一群孩子在路边一棵野核桃树下围着打转,想把核桃弄下来。一个孩子爬上了树,可核桃长在树枝上,他刚伸手,树枝一晃,差点掉了下来,小伙伴赶紧让他下来。有的小孩捡起石头土块往上扔,不仅未打下核桃,石块掉下来,差点砸伤自己。这时,一个孩子想了个主意,叫大家解下裤带结成一根长绳,在一端系上石块,使劲往树上一甩,绳子从一根树枝上绕了过去。然后,他把绳子两端捏在手里,使劲一拉,一下子掉下来十多个核桃,再一摇晃又掉下来不少,孩子们欢呼跳跃。
这个主意让马钧眼睛一亮:既然一条长绳一次能摇下来十多核桃,那么用一个( )取代几个小蹑,蹑的数量不就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