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立希(1854-1915)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因和日本学者秦佐八郎一起发明治疗梅毒的砷制剂“606”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欧立希是20世纪初德国一位年轻医生。在医院里,欧立希常常看到许多受各种细菌折磨的病人,尤其是那些苦不堪言的梅毒患者。
欧立希想,如果有一种药物,既能有效地杀死人体内的病菌,同时又对人体安全无害,那么细菌也就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了。“既然染料能渗入细菌内部,使细菌着色而死亡,那么借用染料能不能在生物体内杀死病菌呢?”欧立希决定试试看。
欧立希和助手选择了锥体虫作实验,这种锥体虫进入小白鼠的血液后会不断繁殖,最后使小白鼠得病死亡。他们把含有锥体虫的血液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身上,再给小白鼠注射不同染料。一种染料试过了,再换另一种。欧立希和助手们一丝不苟地重复着实验,认真地观察、记录,希望能够发现某种染料能挽救小白鼠的生命。可是,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染料已经达到500种了,仍不见效,千百只小白鼠都成了锥体虫的牺牲品。
“如果在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呢?”欧立希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法,助手表示赞同。这一次,欧立希往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再把这种加入硫化物的染料注入害锥体虫病的小白鼠身上。几天后,欧立希从病鼠身上抽出少量血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啊!血液里的锥体虫已经少了很多!”欧立希兴奋地大叫起来。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
又过了几天,欧立希再次从病鼠身上抽取少量的血液进行观察,发现血液中的锥体虫比上次又少了许多。但是,当欧立希发现血液中锥体虫完全消失时,小白鼠也死了。“锥体虫的消失,说明它们是被含有硫化物的染料杀死的。可是,为什么小白鼠还是死了呢?”助手不解地问。“这并不矛盾。小白鼠的死,可能是因为我们加入的硫化物太多了。”欧立希解释道。
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欧立希偶然从一本化学杂志上了解到,在非洲流行着一种可怕的昏睡病,患者陷入无休无止的睡眠之中,最后在昏睡中死去。这种昏睡病是由于某种锥体虫进入人体血液所引发的。有一种化学药品名叫“阿托西”,它能够杀死人体内的锥体虫,使病人免于死亡,但眼睛却因视觉神经受到损害而失明。“这和我用掺有硫化物的染料杀死锥体虫的实验是多么的相似!”欧立希一阵激动。“能不能把这种‘阿托西’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改变一下,使它既能杀死锥体虫,又不影响人的健康呢?”于是欧立希的实验有了新方向,并迅速找到了改变“阿托西”结构的( )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注射到病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