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个例子:
“雪融化了是什么?”中国某一小学老师在课堂上问。
话音刚落,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
“错!”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并把“标准答案”“水”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
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就不好吗?
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憎而机械的“标准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咔嚓”一声剪断了!
看另一个例子:
凯特是美国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一天,她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班上每个学生给当地企业写封信,提个“尽可能( )”的要求。换句话说,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去“异想天开”。于是,凯特很客气地给当地一家快餐连锁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希望能终生免费吃炸鸡,因为这是她的最爱。让人吃惊的是,这家快餐店竟然答应了凯特的要求!凯特的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异想天开”既得到语言的训练,又得到社会的、感情的、创造性思维的收获。凯特的要求的提出和实现,说明了她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性思维的社会,说明她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