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轻妻子姬蒂(dì)抄写材料之苦,绍尔斯下定决心,投入到了发明打字机的艰苦劳动中。
一开始设计时,邵尔斯决定采用传统的盖印章式的方式,就是字键在上,字印在下,一按就可以有字出来,就像一般人盖印一样,既简单又能缩小机器的体形。但是,研究到最后,绍尔斯觉得这一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字键在上、字印在下的设计结构要求字臂不能太长,否则,就像树根一样盘在下面,既复杂又不实用;可是,字臂太短,又不能运用自如。于是,绍尔斯的发明一时陷入停滞(zhì)阶段。
有一天深夜,邵尔斯工作得累了,到院子里去散步,回到屋里准备重新工作时,一抬头,看到姬蒂弯背伸臂抄写材料的侧影。多么美丽感人的画面!邵尔斯内心深处激起一阵轻微的颤(chàn)动。颤动之余,绍尔斯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灵感的火花——他觉得坐在那里的不再是他太太,而是他苦思冥(míng)想的打字机:如果把姬蒂的头当做( ),弯曲的臂膊当做( ),这种结构不是很理想的设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