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
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子,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在当时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题,并且全世界都流传着“水稻是百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么杂交就没有优势”的说法。袁隆平不相信这种传说,毅然投入了自己的研究中。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来到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农校早稻试验田观察,发现了一萖“鹤立鸡群”的稻子:共有10余穗,每穗有壮谷160-170粒。袁隆平马上想到遗传理论,顿悟到: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彻底跳出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学说圈子,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在试验田里,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但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亲本杂交材料,没能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袁隆平静下心来,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 )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