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纪伟人”,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从小就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xūn táo)。
因为妈妈波林是个音乐爱好者,会弹钢琴,所以大约3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就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有和谐、完美,也有趣味、灵感。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suì)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shǔn)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的思路,引导他创造性的遐(xiá)想,催化出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同时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竟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所以,说起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著名的漫画:
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能量公式E=MC²。
爱因斯坦在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zhì)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一起演奏——埃伦费斯特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其间,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于是演奏停止,争论开始。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在他们身上演绎(yì)的淋漓尽致。
音乐的用处这么大,以至于不管旅行到哪里,爱因斯坦总是身不离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
其实,喜爱音乐的又何止上述外国科学家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擅(shàn)长小提琴,“航天之父”钱学森会弹钢琴,数学大师华罗庚熟谙(ān)琵琶(pí pa),建筑学家梁思成是双簧(huáng)管爱好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会( )……就在扣人心弦的优美旋律中,他们描绘出无比壮丽的科学画面。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