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7年6月27日夜,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军事禁区发生了重大盗窃案,盗窃者潜入苏联军事技术专家伊哈诺娃住的房间,不仅偷去了首饰和照相机,而且还撕走了绝密笔记本上两页正在研制的重要军事设备资料。
案件引起了北京军区和国家公安部的高度重视——这可是一起不小的军事谍报案件,于是,立即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侦查人员进行侦破。政界、军界和警界的高层也立即动员起来,他们层层听汇报、天天做分析,每个人都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判断,这些判断综合了国际形势、军事动向、内部情报,可以说都十分雄辩。
但是,尽管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紧锣密鼓地查了几天后,案情却没有丝毫进展。焦虑不安的公安部长突袭想到了“北方名探”鲁奉节。
鲁奉节在花了4个小时听案情、花了3个小时看材料,接着又找那位被窃的专家谈了话后,当天晚上十时许就召集会议宣布了他的判断: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偷盗案件,没有任何军事谍报性质。
与会人员对此不以为然,问他那两页绝密笔记失窃该怎么解释。鲁奉节的解释是:笔记本还有30页与失窃的两页同等重要的资料,他为什么不把整个笔记本偷走?除非是笔记本太重,但偷走的照相机比笔记本重十倍。因此,撕走那两页只是出于一种临时性的需要。鲁奉节在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后,得出了一个简单而惊人的结论:只能是小偷突然内急,充当了手纸。
会场上一片嗤(chī)笑。鲁奉节没有笑,只是宣布,现在时间已晚,明天早晨就能在别墅(shù)周围找到与手纸有关的痕迹。
果然,第二天一早,人们只花了半个多小时,就找到了充当手纸的那两页笔记。
而最后捕获的罪犯,也确实只是个身手不凡的小偷而已,对军事情报(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