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
1928年,弗莱明在放有葡萄球菌的玻璃器皿(mǐn)中,发现有一个地方沾上了绿色的霉。
“糟了,长霉菌了!”弗莱明惊叫起来。空气中漂浮着各种霉菌孢(bāo)子,只要一不小心,霉就会混进营养液中繁殖起来,使培养细菌的实验从头再来。
尽管如此,好奇的弗莱明没有冒然把这瓶发霉的培养液倒掉,而是想继续观察几天,看一看是哪一种霉菌在捣乱。这一观察不要紧,弗莱明竟然惊奇地发现,绿色霉菌不但向四周蔓延,而且所到之处竟然将葡萄球菌给杀死了!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绿霉的确能杀死葡萄球菌,弗莱明把它刮下一点放在培养液中。几天后,绿霉大量繁殖起来。当把它滴入长满葡萄球菌的器皿中后,几个小时葡萄球菌就全军覆(fù)没了。弗莱明再将绿霉培养液进行稀释,结果仍能够葡萄球菌杀死。
接下来,弗莱明还用类似的实验,发现也能杀死白喉菌、炭疽(jū)菌、链(liàn)球菌、肺炎球菌等。由此,绿霉的高效杀菌作用被证实了,并被弗莱明命名为“青霉素”。
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之后,弗洛里、钱恩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弗洛里并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而后,通过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
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wán)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zhàng ài),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 )细胞壁。
青霉素的研制成功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这种又被称为“盘尼西林”的神药和原子弹、DDT(滴滴涕杀虫剂)一起被称为二战以来的三大发明。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