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1984年出生于沈阳,8岁上中学,15岁考上大连理工大学,19岁到英国读书获硕士学位。
作者:张鹤立,张玄母亲,家庭教育专家,郑州市鹤立教育集团董事长,因把普通孩子变成神童而享誉海内外。
孩子有好多孩子小时候都进行过识字训练,但往往最开始还感到新鲜,但很快就会产生单调枯燥之感,坚持不下去,没有进入阅读状态就半途而废。
究其原因,在于孤立地识字,必须经常进行复习,不然就会遗忘;而经常复习,孩子肯定会产生厌倦(juàn)心理。怎样才能跳出这少、慢、差、费的旧框子,找到一条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多、快、好、省的新途径呢?我在思考着。
突然某一天,有件事情启发了我。
在张玄诸多读物中,有一本小故事书叫《晶晶的动物园》,小故事很有意思,我给张玄讲了几遍。有一天,我发现她拿着这本书有模有样地讲故事,竟然一字不差,全背下来了,我很受感触。我感到,这里似乎蕴藏(yùn cáng)着点什么。
联想到我当初识字的经历,很多字课本上没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捡来的——听到别人读书、听广播、看电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一些句子和词;自己再看书时,将那听到的字音和字形对应上,这个字就认识了。再有就是,在读书过程中靠语言的前后联系来识字。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读第一部长篇小说《红旗插上大门岛》里面有很多生字,但就依靠句子前后联系性来推断猜测,一部小说读完,识字量增加了很多。
我感到上述两种情况可以归纳出就是“先背后认”,“文中识字”。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摆脱了以往识字方法的孤立性,字音与字形相联系,字音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字音与文章内容本身相联系。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兴趣盎(àng)然,另一方面还可以尽快地进入阅读状态。
于是我买了一套张玄喜爱的连环画《昆虫世界历险记》给她读了若干遍,直到她基本能复述为止。然后,我将书上的句子照抄到田字格上,目的是将字体放大,便于用手指读。接着我让她一边背书上的句子,一边指着田字格上的字,将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强调用手指读,是因为这样可以将眼和口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一方面避免他们不负责任信口乱读。这样经过几遍之后,就可以进行流畅地指读了。
但这还不够,为了强化记忆,使每个字真正在头脑中过关,还须按( )的顺序来读。哪个读不出来,再按( )的顺序将其读音推导出来。这样进行几遍,字就可以认准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