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旅美教育学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
关于“孩子能不能搞研究”的问题,国人至今争论不休。华中科技大一位教授还曾义正辞严地坚称:没夯实厚重的基础前,绝不能搞研究……
“研究生”的定义也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做研究的学生”。然而,把这个定义翻成英文,美国人懵圈了:为什么非要等大学毕业后,才能做研究?
其实,孩子从小就渴望当个“研究生”。
在幼儿园甚至在托儿所,当孩子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问“蚯蚓没脚怎么行走,太阳为什么不掉下来”的时候,孩子就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只不过,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这种研究是始乱终弃的,发端于一个问题,结束于另一个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大人的支持和引导。
我儿子(矿矿——家庭山注)是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时,开始正式写研究论文。
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说是要做一个关于蓝鲸鱼的研究,论文至少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需要去图书馆找资料。那时儿子才八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由几个长点的句子拼凑成的“文章”。看着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我赶紧让妻子开车带儿子上图书馆。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俩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我翻了翻那十几本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多些,有的少些,都是介绍蓝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大概一个星期后,儿子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鱼》。报告总共就三张活页纸。第一张是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用细细的笔触画了一大群仓惶逃生的小虾。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地写着:XXX 著。后两张的论文含四个小标题: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4、蓝鲸的非凡之处。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两三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束语。虽然,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两三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束语,但读起来倒也开门见山,清楚明了,而且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简短、但也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
为什么?问题不是儿子在研究中学到了什么关于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研究中他获得什么内化了的能力?从决定题目,到从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再到写文章……这个“研究”过程,把好奇变成的思考,将孩子引进科学思维的路子。这个收获远比知道蓝鲸“每天吃四吨虾”等知识点,更有价值!
好奇心、想象力与年龄成( )比。必须在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鼓励孩子做研究,种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就像在股票市场上买了潜力股,只等将来丰收……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