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1926-201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2019年1月16日去世,享年93岁。
谨以此文悼念于敏大师!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
于敏小时候很聪明,爱好提问题。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1941年,于敏进入天津木斋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转学至耀华中学读高三。此时,他遇到了两位恩师。
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文和古诗词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的背景、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等讲得透彻明了。另一位是数学老师赵伯炎,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使于敏很受启发: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应如此,将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用高屋建瓴(líng)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他也因此发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wéi wò)、决胜千里,正是源于其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把微观的事情放在宏观的大环境中进行分解和缕析;同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于敏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那儿的老师并不喜欢刨根问底和追本溯源,难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 )、内向好静思”的他。最终,于敏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在物理系,于敏常年排在成绩排行榜的第一名。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但由于掌握了科学高效的思维方法,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自此,于敏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核武器研究也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但依靠勤奋钻研和科学方法,于敏在仅有一台低每秒万次的低级电子管计算机和人手一把计算尺的情况下,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仅仅用二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少至四年多至八年之久的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理论研制工作,速度之快让许多国家认为这是个奇迹。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