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
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
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她奶奶问她:“黄瓜呢?”
她点点头。
“苦瓜呢?”她摇摇头。
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
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
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
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
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
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是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作瓜;而另一种很“像”是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
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