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生于1986年,6岁时被《小学生科普报》称为“小博士”,16岁以广东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南京大学,17岁赴香港大学学习并或全额奖学金。
作者简介:彭顺生,彭博父亲,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吾儿小时候属于那种既好动又闲不住的人,“拆”东西更是行家里手。当时,我们都叫他“破坏大王”。
一天,趁我们上课不在家、保姆不注意的时候,小家伙看上了家中一个外表镀了金粉、造型相当漂亮的钟,结果只用了20分钟就被拆得零件撒满一地。妻子回家后,气得举起了巴掌。我阻止妻子后,提醒小孩说明没做错的理由。原来,钟里面的电池没电了,小孩误以为是钟坏了,想拆开看一看是什么原因。妻子见小孩不是故意要拆毁这只钟,而是事出有因,口气弱了许多。
这时,我蓦然想起前不久给小孩买的一本书—《科学家的故事》,书中不少地方谈到科学家小时候都有爱拆东西的嗜好,而正是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嗜好,促使他们较一般人更有机会发明与创造新的东西。
妻子俯下身去,打算把散落在地上的零件收起来。“别动,妈妈,我还要重新装上的。”“真的吗?”妻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真的。”小家伙说干就干,认认真真地装起来。由于钟的零件多,结构复杂,加上拆的时候又无人指导,因而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没有成功。但这件事却留给我们诸多启示,使我们改变了对小孩喜欢“拆”东西这种行为的认识。
“看来小孩爱拆东西并非坏事,但必须对小孩加以引导。”事后妻子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如何对小孩加以引导?我与妻子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第一,明确目的。为了避免小孩拆东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要求小孩做到如下三点:①拆东西前要征得父母同意;②目的要明确,不能心血来潮,想拆就拆;③拆了之后要尽可能重新装起来。
第二,在具体操作上加以引导。我们告诉小孩,要想使拆了的东西不损坏,并能重新装起来,必须按照下列程序操作:第一步,在拆一件物品之前,要仔细阅读关于这件物品的说明书,以了解该件物品的结构。第二步,在拆的过程中,要把所拆零件按先后秩序排列好,以便于重新组装。
第三,示范指导。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东西,如电视机、电脑主机,大人还必须先作示范,然后指导小孩拆装。如果父母对所拆东西不懂,可请内行者示范指导。
由于我们对小孩拆东西的行为,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责怪到鼓励、支持,加之我们给予小孩必要的多方面的指导,因此,小孩在拆装东西方面的动手能力在入学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给他买回的玩具无论多么复杂,他都能拆装自如;家中的录音机、钟表坏了,只要是“小毛病”,他也能修好。尤其令人高兴的是:除拆装东西外,小孩其他方面的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孩入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孩的动手能力,我们又采取了如下两条措施:
(1)拜师学艺。在我们众多朋友之中,有位精通电视机、电脑硬件的朋友,每当我们的电视机或电脑坏了时,我们就请他到家里来修。每当此时,我们便要小孩拜这位朋友为师,同时要他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诸如“打下手”方面的事儿。几次下来,小孩不仅对电视机、电脑内部的大部分零件叫得出名称,而且还对如何拆装了如指掌。
(2)给小孩动手干的机会。大家知道:( )电脑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我想:能不能让儿子试着维修?这样省去了搬运、修理等许多麻烦,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孩的动手能力。经过多次维修电脑,吾儿不仅逐渐摸透了电脑的习性,而且还对电脑的结构了如指掌。以后家里又添置了两台电脑,它们都是吾儿自己买零件组装的。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