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爱国化学家,微生物生理学开创者。
19世纪,随着法国葡萄酒酿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防止酿酒过程中的酸败,葡萄酒商于是找到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希望他帮助解决葡萄酒变酸的问题。
巴斯德来到酿酒厂,闻了闻正在发酵中的甜菜汁,甜菜汁发酵桶里泛出了白色泡沫。巴斯德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取来的少许发酵的汁液,发现镜下有许多淡黄色小球状物体,它们成群地生长在一起,有的小球还向外长出一些芽。巴斯德想起来,这些小球状物就是酵母菌——当时,一位叫作卡里尔的法国学者也曾经观察过类似现象,认为葡萄和甜菜中的糖类转变为酒精必须通过酵母菌的帮助。也就是说,酵母菌喜欢吃糖,然后排泄物是酒。
接下来,巴斯德又来到已经变酸、但没有白色泡沫的酿酒桶前。他看到桶壁边缘有些地方长出一些灰白色的薄膜,酒的颜色也因为这些白膜而变得混浊。他同样取出一些汁液,并且从桶壁灰白色的薄膜上刮下一些东西,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这时,他发现酒汁中的酵母菌被另外一类棒状的小物体取代了,这些棒状的物体在不停地活动着,而在那片灰色的薄膜里,棒状物体则更多了。一夜没有睡觉的巴斯德苦思冥想,想找出一个答案。天快亮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是酵母菌使糖类发酵,而另外一些棒状的小东西破坏了酵母菌,产生了酸性物质而使得葡萄酒变酸。
回到实验室,巴斯德将那些灰白色的薄膜放在糖水里。几天后,那些棒状物并没有在糖水中产生。于是, 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液体,即将干酵母放在清水里煮沸,然后向过滤去渣的水里加入一些糖和碳酸钙,从而防止糖水变酸。最后,挑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薄膜,将它们一起放在培养皿内。
两天过去了,培养皿里却没有变化发生。巴斯德有些惊讶,他沉不住气了。傍晚,他凑在煤气灯前仔细观察培养皿,发现了一些气泡。他从培养皿中的液体中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又看到了那些小棒状的活物体,说明在培养液中棒状活物体已经开始了繁殖。
接连几天,巴斯德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实验,每次都有大量的棒状物出现。当他将盛有棒状物的液体放人新鲜牛奶中时,牛奶立即变酸了。就这样,经过反复比较实验,巴斯德找到了酒变酸的原因:是一些杂菌导致的,这些杂菌落入酒桶中,造成了酒的变质。他告诉酿酒商们,只要设法消灭这些杂菌,就能防止酒变酸。
那这样消灭这些杂菌呢?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将肉汤煮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巴斯德由此及彼想,既然是生物,多半都对热敏感,加热或许可以将这些杂菌杀死,这样后续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了。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酒不能煮,因为一煮的话,原来的酒味就全没了。怎么办呢?好在巴斯德非常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他想既然不能煮沸,那何不尝试煮的时候温度不要那么高,也能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呢。
就这样,巴斯德又研究了三年,终于找到了防止酒酸败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酿好的酒加温到62℃,持续30分钟,就可以消灭那些( ),防止酒变酸。巴斯德发明的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巴氏杀菌法”或“巴氏消毒法”。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