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法尔伯格(1850~1910),俄裔德国科学家,糖精发明人。
科学家们是一群神奇的人,除了动手,他们还动嘴——比如,舔也能够成为发现惊人科学成果的手段。糖精就是一个不小心被舔出来的发明。
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法尔伯格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当把面包卷塞进嘴里的时候,他愣住了:原本味道平平的面包突然变得非常甜。他先问妻子是否在面包里加过糖,妻子说没有;于是又问小儿子吃的面包甜不甜,同样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作为科研人员,他迅速对这个状况进行了判断:他没有对面包做过任何改变,唯一接触过面包的就是自己的手,而在吃饭前他没有洗过手。那么真相只有一个:他可能把实验室里的一些不明成分带到了面包上。他舔了舔自己的手指头,果然非常甜!
因为新发现而异常兴奋的法尔伯格顾不上吃饭,就跑回实验室里,然后竟然不顾危险,把试验台上当天用过的实验器皿如烧杯、玻璃瓶、盘子等一一舔了一遍。最终他在一个烧杯里找到了甜味的来源,烧杯里的物质是他和自己的老师化学教授雷姆森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法尔伯格对它很熟悉,因为他以前( )合成过这种物质,但在此之前他没有理由拿舌头去检测它的味道。
为了确保安全性,法尔伯格吞下了10克这种物质。等了一天后,他发现身体不会将其吸收代谢,而是将它们排了出来,他由此认定自己发现了一种安全的甜味剂。经过进一步研究和配比,师徒俩发明了“煤焦糖”。作为发现者,法尔伯格将糖的拉丁文saccharum稍作变化,给了它一个响亮的名字saccharin,即我们熟知的“糖精”,比蔗糖要甜300倍以上。
就这样,因为一个饭前不爱洗手的坏毛病,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人造甜品剂被偶然地发现了。这就是“坏毛病”好的一面。它告诉我们,诸如粗心、失手、丢三落四、懒惰等坏毛病,其实也可以是打破常规进行尝试的创新手段,需要辩证看待。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