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皇帝65岁那年(1846年)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当时只有老四与老六还算拿得出手。这小哥俩年龄只差一岁,但老四有点儿能力一般,老六则聪慧过人、能力超凡。
据《清史稿》记载,一次,道光带着皇子们去南苑(yuàn)打猎,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则“未发一矢”。道光便问怎么回事,老四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话背了出来:“时方春,鸟兽孳(zī)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大悦,说:“此真帝者之言!”心中的天平无形中倾向了老四。老四就这样已所谓的“仁爱”掩盖了自己的无能,似乎会做的不如会说的。
又据1915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的《清人逸(yì)事》记载,道光病入膏肓(gāo huāng)的时候,“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chǔ)位”。老四、老六赶紧向师傅请教,老六的师傅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四的师傅则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tì),以表孺慕之诚而已。”结果老四如法炮(páo)制,一番涕泪满面再次打动了道光,道光觉得“皇四子仁孝,储位遂(suì)定”。
凭借“( )仁藏拙(zhuō)”与“( )孝藏拙”这两个招术(其实都是勾心斗角的伪术),老四最终登上了皇位,年号“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