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那是一段令他最为难忘的青春岁月——
博物老师教给同学们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只要跟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
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
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可以说学得痛快,玩得也痛快,天黑才回家。
在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大家不怕考试,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
钱学森曾和一位华裔教授聊天,他们都谈及: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 )得如何”;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钱学森在96岁高龄那年,还和身边的人讨论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