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点击:3868 月份:2011-01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方案的故事(20110101)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博诺在一次讲座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某工厂的办公大楼原来是两层楼的建筑,而后新建了一幢12层的大楼。员工们搬进后,马上抱怨电梯不够快、不够多,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需要等很长时间坐电梯。为此,工厂的顾问们提出了如下几种方案:1、安装几部室外电梯;2、将楼层分成奇偶数停电梯;3、在电梯旁的墙面上安装几面大镜子;4、把公司各部门的上下班时间错开;5、搬回旧办公楼。很明显,第5种方案不可取,因为那样的话,新楼就白盖了。第2种和第4种方案很省劲,也几乎不用花一分钱,但员工们可能会产生新的抱怨。那么,只剩下第1种和第3种方案了。
问题:博诺赞成用哪一种方案?( )
A、第1种。B、第3种。
博诺当然赞成用第3种方案。原因有二:一是采用第1种方案,员工们肯定喜欢,但对厂方来说,投资就大了;二是博诺是心理学教授,他当然会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问题。“员工们忙着照镜子审视自己,或是偷偷观察别人,就不会再将注意力集中在等电梯上,焦急的心情就得到了缓解。对员工来说,缺乏的不是电梯,而是耐心。”博诺说。
关键词:心理
家庭山:电梯的问题可以用镜子来解决。
播放器的故事(20110102)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自然,我们也离不开音乐播放装置。
问题:先有收录机还是先有单放机?( )
A、先有收录机。B、先有单放机。
也许多数人会猜,先有的是单放机,因为收录机比单放机更复杂。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先有了收录机,而后人们为了听歌方便,才把收录机中的收音功能和录音功能减掉,而出现了单放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随身听”。就是这项发明让一个日本人成就了一个著名的跨国企业索尼(SONY)。
据悉,1979年7月1日,索尼的第一部Walkman诞生,随之成为一款风靡全球的音乐播放器,推动了音乐市场创新。2009年,英国科技杂志《T3》评出的50年来音乐市场的10大发明中,索尼推出的Walkman随身听名列榜首,战胜了苹果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Walkman改变了我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和频率,也改变了一个时代。”《T3》编辑卡特·哈尼福特说。
关键词:减掉
家庭山:减法同样是发明之道。
袁隆平的故事(20110103)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子,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在当时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题,并且全世界都流传着“水稻是百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么杂交就没有优势”的说法。
问题:袁隆平相信这种说法吗?( )
A、相信。B、不相信。
袁隆平当然不会相信这种传说,毅然投入了自己的研究中。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来到早稻试验田观察,发现了一萖“鹤立鸡群”的稻子:共有10余穗,每穗有壮谷160-170粒。第二年,他适时将这些种子播到试验田,结果分离变异形象十分严重,原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袁隆平马上想到遗传理论,顿悟到: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彻底跳出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学说圈子,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在试验田里,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但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亲本杂交材料,没能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问题:袁隆平还会在试验田里找亲本材料吗?( )
A、会。B、不会。
袁隆平静下心来,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紧接着,袁隆平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圈子
家庭山:跳出旧圈子,找到新路子。
理查兹的故事(20110104)
1868年1月,理查兹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日耳曼镇,父亲是知名的海洋风景画家,母亲是一位诗人。小时候,理查兹好学、喜静,常常沉思一些问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理查兹对比利时著名化学家斯达的原子量测定值提出质疑,但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讥笑,说他年轻冒失、狂妄无知——因为,斯达的原子量一直是学术界最权威的,没有一个化学家提出过怀疑。
问题:理查兹还会坚持自己的质疑吗?( )
然而,理查兹没有放弃自己的质疑。为了判定斯达原子量表的正误,理查兹把斯达做过的有关实验一一重新核定。在做实验时,他全神贯注、废寝忘食,认真分析每一个环节。正是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理查兹先后精确测定了2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提出了新原子量表。后经各国专家鉴定,理查兹的原子量表予以公认。1914年,理查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且是美国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关键词:质疑
家庭山: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
克里克的故事(20110105)
克里克年轻时遇事常会毫无顾忌地猜想,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当看到《圣经》中说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夏娃的故事后,他就想:男人会不会比女人会少根肋骨?
问题:这样胡思乱想的人能有出息吗?( )
A、能。B、不能。
正是由于这样的“胡思乱想”,克里克对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实际上,胡思乱想恰恰就是科学家的“通病”——一潭死水的脑子,是不可能有创新思想的。1953年,克里克与美国科学家詹姆士·沃森在英国剑桥的一家实验室合作,揭示了DNA的基本结构为双螺旋结构,打开了人类生命之谜的大门,为后来科学家解开遗传基因,绘制生命蓝图,搭建了一个出发的平台。1962年,克里克和沃森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克里克,即弗朗西斯·克里克, 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DNA之父”。
关键词:胡思乱想
家庭山:别让脑子成为一潭死水。
发疯的故事(20110106)
周一的上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在上了两个小时的计算机课后,老师要求他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的学生都发疯了——因为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但老师说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
问题: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来吗?( )
为了及格,同学们发疯般地跑到图书馆耗,晚上也不停,终于在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一个学期的课程竟然三天三夜就完成了,这是同学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关键词:发疯
家庭山:不给压不发疯,不发疯不足以创奇迹。
臭鸡蛋的故事(20110107)
有这样一道题目:
A和B可以相互转化,B在沸水中生成C,C在空气中氧化成D,D有臭鸡蛋的气味。
问题:D是什么?( )
A、臭鸡蛋。B、硫化氢。
这道题目曾经难倒过许多的学者,甚至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在分析“D有臭鸡蛋的气味”这个已知条件时,都马上想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臭鸡蛋气味可能是硫化氢这样一种有毒气体。那么,什么东西可能被氧化成硫化氢呢?于是,问题就卡住了。但答案其实很简单,ABCD分别是鸡、鸡蛋、熟鸡蛋和臭鸡蛋。
问题:第一个说出正确答案的是谁?( )
A、教书的。B、修鞋的。
也许你不相信,第一个说出正确答案的竟然是一个修鞋师傅——因为,他只知道臭鸡蛋有臭鸡蛋气味!
所以,知识如果学得太多而不善于灵活运用的话,就成了自己的绊脚石,会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把略施小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动干戈而徒劳无功。
关键词:臭鸡蛋
家庭山:别让所学知识成为绊脚石。
李广的故事(20110108)
汉武帝时期,汉朝边境经常遭到匈奴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但唯独右北平相安无事,因为那里的太守李广让匈奴闻风丧胆。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进犯,可是常有老虎出来伤人。
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漆黑,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李广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手下的士兵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提虎。
问题:士兵把虎提回去了吗?( )
A、提回去了。B、没提回去。
当士兵走近时,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枝箭陷得很深,几个人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李广本人对此也感到很吃惊:一是吃惊自己射中的不是老虎,二是吃惊自己的箭竟然能射进坚硬的石头。
第二天,李广射箭穿石的消息传遍了当地。李广的下属纷纷要求他再表演一次,一睹太守神威。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也为了验证自己射箭的威力,李广对准那块大石头又射了一次。
问题:李广的箭这次穿石了吗?( )
A、穿石了。B、没穿石。
然而,这次李广并没有将箭射进去。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李广第一次意在射虎,而第二次却自知是在射石。也就是说,李广第一次射“虎”的时候,是根本不怀疑自己能将箭射进去的;而第二次射“石”的时候,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一句话,信心的有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能否充分发挥。
关键词:穿石
家庭山:信心也是一种能力。
图班的故事(20110109)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一次,该国总统图班到另一个小岛去参加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在篝火晚会上,大家要求图班总统讲话。图班总统很客气,让几位女生先说。女生们有的说为东半球的姑娘们干杯,有的说为西半球的姑娘们干杯。轮到图班总统了,虽然他的英语不好,但还是坚持要用英语说了一句:“Let’ s cheers for girls’ two hemispheres!”意思是,让我们来为姑娘们的两个半球干杯吧!
问题:图班的这句英语说得好吗?( )
A、好。B、不好。
图班的本意是想表达为两个半球的姑娘们干杯的,应该是“Let’ s cheers for two hemispheres’ girls!”但这么一弄,顺序乱了套,意思大变,可把姑娘们的脸给弄红了。
关键词:半球
家庭山:话可不能乱说。
利普曼的故事(20110110)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叫利普曼。一天,利普曼在绘画时,准备找块橡皮修改,却找不到橡皮擦。好不容易找到了橡皮擦,却又忘记了铅笔在哪儿。终于找到铅笔后,利普曼吸取教训,把橡皮擦和铅笔用线绑到了一块儿。但麻烦接着又来了——因为要削铅笔,就要把橡皮擦重新解开,很不方便,而且绑得也不牢固。于是,利普曼找来一样东西,把铅笔的一端和橡皮擦包在了一块儿。
问题:利普曼找来的是什么东西?( )
A、铁丝儿。B、铁片儿。
利普曼找来一块儿薄铁片儿,把铅笔一端和橡皮擦包在一块儿,然后用钳子使劲儿压紧——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由于用着方便,利普曼想:要是以后的铅笔都这样包一块儿橡皮擦,那么一定会受到画家和学生们的欢迎。于是,利普曼为带橡皮的铅笔申请了专利——画家就这样变成了发明家。
关键词:包一块儿
家庭山:发明就包一块儿这么简单。
兰德斯坦纳的故事(20110111)
美籍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对输血问题非常感兴趣。输血在当时虽然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治疗手段,但因输血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也时有发生。人们不知其中原因,更无从防范。
1900年,兰德斯坦纳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但这个有时发生的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它的存在是否对病人的生命存在威胁还不确定。
问题:这个有时发生的现象有必要予以重视吗?( )
A、有。B、没有。
兰德斯坦纳对这个有时发生的现象却非常感兴趣,并大胆推测:会不会就是输血人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了凝结现象,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兰德斯坦纳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兰德斯坦纳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观察比较这份表格,兰德斯坦纳发现这些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不同类型。
问题:这些血液分为多少种类型?( )
A、三四种。B、五六种。
兰德斯坦纳将这些类型用字母表示为3种:A、B、O。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即后来所称的AB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初步确立。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关键词:现象
家庭山:别忽略任何一个有时发生的现象。
李乐的故事(20110112)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就给皇帝写奏章。可是,皇帝不予理睬,李乐就再次面奏。这下把皇帝惹急了,以故意揭短罪,让人把他的嘴贴上封条,还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吃饭,就等于定了死罪。他的一个学生见了,不知出于何故,竟然上去就打了李乐几个嘴巴子,一面打,还一面训斥。
问题:这个学生好吗?( )
原来,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他假意帮助皇帝教训李乐,用打嘴巴的办法“打破”了封条——并没有去“揭”封条,救了老师一命。
关键词:打破
家庭山:打破也是美妙的事。
装瓶子的故事(20110113)
一次,一位教授演讲。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指着旁边一个比瓶子大得多的圆鼓鼓的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这只瓶子里去?而且,要保证气球圆鼓鼓的装在瓶子里。”说完,教授还做了个气球爆炸的手势。众人面面相觑,都在思考怎么样做。一会儿,一位女士走过去,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一点地塞到瓶子里。但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
问题:大气球能圆鼓鼓的装在小瓶子里吗?( )
教授看到没有人愿意再上来试一下,便拿起气球,三下两下解开气球嘴上的带子,“哧”的一声,圆圆的气球变成了一个软塌塌的小袋子。如何,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儿在外面,然后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教授再用带子把气球嘴儿扎紧。“瞧,我只改变了一下气球原有的大小状态。”
接下来,教授把气球从小瓶子中取出来,又从包里拿出一个大瓶子放到台上,问台下的听众:“谁能把这个大瓶子放到这个小瓶子里去?”
问题:大瓶子能放进小瓶子里吗?( )
台下听众多数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一个男子走过去,拿起大瓶子掷在地上,然后拾起一块块碎片装入小瓶子。
“做得好!”教授赞叹道,“先生们,这位朋友仍然只是改变了一下这些东西的状态,不同的是,他完全改变了瓶子的原有状态,就是彻底打碎了它!”
关键词:状态
家庭山:只是改变了一下状态。
梁祝的故事(20110114)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而成,作者是陈钢、何占豪。陈钢与何占豪当年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陈钢是作曲系,何占豪是管弦系。在创作时,两位学生大胆创新,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但学院的个别音乐专家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还有人以为把二胡的滑指手法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在专家面前,两位尚幼稚的学生犹豫了。
问题:二胡的滑指手法能用到小提琴上面吗?( )
当时,学院领导就此组织专家展开论证,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结论认为,将二胡的滑指手法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完全可以。并指出,事实上,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因此,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就这样,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终于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也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关键词:手法
家庭山:法无定法,挪移得法。
王振义的故事(20110115)
癌症,一个令人胆寒的字眼。因为人类目前尚无法征服它。对付癌症,或者切除,或者化疗杀死癌细胞。
1985年,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小静不幸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称血癌),住进瑞金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问题:这种全新疗法是杀死癌细胞吗?( )
A、是。B、不是。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是一种诱导分化的方法,即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就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并在临床使用上取得惊人的效果。而后,王振义教授的学生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实践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不但为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就是说,王振义的研究小组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教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开创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关键词:改邪归正
家庭山:转化比消灭更有效。
沙叶新的故事(20110116)
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有一千金,出生于文革时期,因为当时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风行全国,沙叶新便从三出剧名中各取一字,给女儿取了名字。对此,沙叶新还津津乐道:“八出样板戏,我女儿独占其三,够‘威’的了!”
问题:沙叶新给女儿取的什么名字?( )
A、沙威红。B、沙智红。
沙叶新各取三出剧名的第一个字,给女儿取名叫沙智红。一日,作家陆星儿和王小鹰到家做客,见沙智红长得出众,惊呼道:“哇,你的女儿竟如此漂亮,简直是个小美人儿啊!”沙叶新听了得意地说:“我沙叶新从不出次品!”
关键词:取名
家庭山:取名取名,取来成名。
师昌绪的故事(20110117)
2000年春,年近80的师昌绪找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李克健说的是大实话。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是航天、航空用基础原材料,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攻关,大会战搞了不少,钱花了很多,但就是拿不出合格稳定的产品,以至于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的国防太需要碳纤维了,不能总是靠进口。”师先生说,“如果碳纤维搞上不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
问题:碳纤维能攻关成功吗?( )
这年8月,师昌绪召集了由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单位58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怎样把碳纤维搞上去。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碳纤维能搞上去。在实施过程中,师昌绪一抓到底,不仅多次到科研单位指导,还专门上书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同时给航空总公司写信化缘3000万元,帮助相关单位开展应用试验。现在,无论是航天还是航空,我国所需的碳纤维已可立足国内,结束了碳纤维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关键词:攻关
家庭山:攻关先要攻心。
诸葛亮的故事(20110120)
三国时期,水镜先生收了十几个弟子。三年后的一天,水镜先生把他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五天后考试,合格的就算出师了,是他的学生;不合格的,以后不准向别人说是他的学生。
考试那天,水镜先生端坐在正座,十几个弟子垂手侍立。“今天,我只出一道题:从现在起到正午,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这所房子,谁就算出师了。否则,按照前几天说的办。”水镜先生说完闭上嘴,再也不说话了。
一听这个题目,很多人傻了眼。过了一会儿有人试着说:“老先生,后院着火了。”水镜先生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又有人说屋外有老朋友来见,水镜先生还是不理不睬。眼看时间就到了,还没一个能说服水镜先生。这时候,诸葛亮从书桌上趴起来,揉了揉眼睛,伸了一个懒腰,瞪着水镜先生说:“你这个老家伙,尽出些刁钻的难题,成心让我们为难,我不当你的徒弟了!你们也都别上了这个老头的当,都别做他的徒弟了。快还我三年的学费。”说着,诸葛亮上前一把抓住水镜先生的衣襟,一边扯一边嚷。
问题:诸葛亮嚷的目的是要学费吗?( )
水镜先生是三国时期有名大儒,有身份有地位,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他气得浑身哆嗦:“如此不肖的学生,要你何用!欺师灭祖,我早知道如此,当初就不该收你,你趁早离开我的水晶山庄,再也不想见你!”一旁的徐庶、庞统见老师生气了,赶忙过去拉开诸葛亮。“你们俩赶快把他给我轰出去。”水镜先生嚷道。徐庶和庞统两个人一听,便推着诸葛亮出了大门。
问题:几个学生出师了?( )
A、一个。B、三个。
一出大门,诸葛亮也不吵不闹了,冲着两人一挤眼:“看,我不是出来了吗?”徐庶、庞统这才恍然大悟:“那么说,我们两个也出来了。”说罢三个人哈哈大笑。这也是为什么水镜先生收徒不少,但承认的只有三个的缘故。
关键词:嚷
家庭山:激怒对方的确是个好办法。
沙叶新的故事(20110121)
一次,剧作家沙叶新应邀出访美国,与美国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其间,有人问沙叶新:“你认为美国好还是中国好?”
问题:沙叶新会说某一个国家好吗?( )
值此友好场合,说中国好,会有伤融洽的气氛;说美国好,则是自我贬低。沙叶新不愧为文字高手,他引用了一个成语巧妙回答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问题:沙叶新用的是哪个成语?( )
A、美中不足。B、中西合璧。
沙叶新从容答道:“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中国有中国的好处。美国、中国也都有不足之处,这叫‘美中不足’……”这句妙语一出,让全场的尴尬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关键词:美中不足
家庭山:顾名思新义,望文生妙语。
海鸥的故事(20110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一位英军潜艇司令在海边散步,看见一大群海鸥正紧随航行的舰队上下翻飞。原来,人们经常从船上丢弃食物,或者有人专门用食物来喂海鸟,致使这些海鸥只要一看到舰船,就把它当做进食的信号,跟在后面寻觅食物。
大战爆发后,德国潜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神出鬼没,从1940年起,在一年内就击沉了英国及其盟国和中立国船只300万吨位,搞得盟国的运输船队手忙脚乱,惶惶不可终日。怎样就能寻觅到德国潜艇的踪迹,给以打击呢?这位英军潜艇司令忽然想到了那群海鸥。既然海鸥经常跟在舰艇后面寻觅食物,那么能不能利用海鸥的这个特点来发现德国潜艇呢?英军潜艇司令想。
问题:利用海鸥能发现水底的潜艇吗?( )
为了让海鸥也形成对水面以下的潜艇形成条件反射,英军潜艇开始经常性地在水下向海鸥施放它们喜爱的食物,引诱海鸥来聚餐。结果,海鸥们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看见水下潜艇的黑影,就把它当作进食的信号,一起围拢过来,紧随潜艇贴近海面盘旋。
从此,每当德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成群结队的海鸥便紧追不舍,为英国海军反潜部队指明了目标。当德国的潜艇刚浮上水面时,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英国反潜部队便迅速给德国潜艇以猝不及防的攻击。
关键词:信号
家庭山:万物皆可利用,信号比比皆是。
顾颉刚的故事(20110123)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喜欢看戏。每天在上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就走出校门,到大街上看各戏院贴的海报,然后挑一个戏院去看戏。在看戏的时候,顾颉刚发现同一个故事有许多戏种,不过细节不同,而且越是晚出的戏,其故事情节就越详细,枝节越多,内容越丰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问题:历史资料会不会跟演戏一样“滚雪球”呢?( )
顾颉刚由此推断,古史也应该有这样情况。古史是人编出来的,肯定也有被编造的部分,而且经的手越多,添油加醋的地方也越多,存在的疑点也就越多。这也是他的《古史辨》的基本思想,这个思想是他从看戏得来的。
关键词:推断
家庭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贝索斯的故事(20110124)
母亲在屋外忙活着,杰夫·贝索斯独自在卧室里,他的大眼睛盯着自己的婴儿床,露出一丝不悦。他的小手一把抓住旁边床头柜的螺丝起子,摇摇晃晃地走到婴儿床前,开始拆床。等母亲杰姬忙活完走进卧室,却看到婴儿床的栏杆已经被弄松了,小不点儿正捣鼓着要拆了它。“我要睡大人的床!”贝索斯撅着嘴喊道,母亲忍俊不禁。
问题:鼓捣婴儿床好吗?( )
或许早在这时,贝索斯,这位大名鼎鼎的亚马逊创始人就已显露出动手的天赋。
喜欢动手的贝索斯的杰作还不仅限于此。为得到足够的私人空间,贝索斯还鼓捣了一个电子警报器。这个警报器并非简单地在房间被人入侵时拉响警报,还是个陷阱机关——一推门,约30斤重的钉子就会从天而降,好不吓人。
不仅如此,贝索斯家的车库完全被鼓捣成了实验室,放满各种科学实验器材——爱迪生曾经也这么干过,也许这是发明家的“通病”吧。
关键词:鼓捣
家庭山:鼓捣是发明的家的“通病”。
周笔畅的故事(20110125)
上小学后,周笔畅迷上了流行音乐,学校的文艺活动总少不了周笔畅的身影。周笔畅经常在家念念有词地背诵歌词,还经常发表意见。一次,妈妈又听见周笔畅在唠叨歌词不好的事。
问题:妈妈该怎么说她好?( )
A、批评她不虚心。B、激励她写歌。
妈妈对周笔畅说:“你唱的歌都是别人作的词,谱的曲,当然很难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如果你自己能作词谱曲,不仅好记易唱,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瑕疵了。”就这么一句话,居然激起了周笔畅的创作欲望。为了鼓励女儿创作,吕园园总会从女儿的歌词中找到闪光点来表扬。而周笔畅最终也成为一个创作型歌手,写过《只剩我一个》、《未来就是现在》、《彼此》等歌。其中,《只剩我一个》曾于2006年获香港TVB8十大金曲。
关键词:激励
家庭山:潜能需要挖掘,才华需要激发。
师昌绪的故事(20110126)
1955年6月,师昌绪赴美留学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57 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师昌绪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
在金属所工作时,师昌绪的家到科研大楼只有一两百米的距离,约5分钟路程。然而,师昌绪却要走上半个小时——因为一路上老有人找他聊天。
问题:师昌绪和人聊天会影响研究工作吗?( )
实际上,和人聊天,而且聊得很愉快,是师昌绪的一贯作风——当然,为了不至于因聊天迟到,师昌绪总是提前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出门。这种作风不但没有影响研究工作,反而推进了研究工作。
“与师先生相处20多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亲和力。不管到哪儿,在哪个地方工作,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尤其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德高望重的学术牵头人,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这一点,当前在我国科技界特别重要,也特别不容易!”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的袁海波说。
“师先生非常尊重别人,从不把自己摆得很高。他带领我们研究高温合金,不像有的老师,要求你一定要照着他说的去做,而是划一个大的范围,让你放手去干;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他也支持你做,哪怕做错了再重来都可以。跟师先生工作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在他的团结指导下,完全可以指到哪儿就能打到哪儿。”曾担任师先生研究室的学术秘书的李依依院士说。
“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在于能团结大家。”师昌绪说。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关键词:团结
家庭山:凝聚力就是创造力。
伏特的故事(20110127)
解剖学家伽伐尼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的好朋友。一次,伽伐尼注意到,当电器开动时,若用金属解剖刀接触一条蛙腿,蛙腿就会猛然抽动。于是,伽伐尼把这种偶然发现的现象写在一篇论电流的文章里,并就此宣称有“生物电”这样一种东西,拿给伏特看。
问题:伏特会关注这种所谓的“生物电”吗?( )
这个偶然现象引起了伏特的重视,并开始着手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肌肉接触两个不同的金属时,所产生的电流究竟是肌肉组织产生的,还是由金属本身产生的。为了验证这一点,伏特于1794年只用金属而没用肌肉组织进行实验。
问题:不用肌肉能产生电吗?( )
伏特立刻发现,电流的产生与肌肉组织并没有关系。接下来,伏特又重复了多次实验,来证明自己得出的结论,并于1800年研制出一种能产生很大电流的装置:用几个盛有盐溶液的碗,彼此之间用弓形金属条连接。金属条有两类,一类为铜,一类为锡或锌,两者间隔放置,这样便产生一股稳定的电流——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组电池。
关键词:关注
家庭山:发明始于关注。
查尔斯的故事(20110128)
1902年,出身贵族世家的英国保守党议员蒙塔古遇见了舞女桑顿,两人一见倾心并同居。但蒙塔古的父亲拆散了两个有情人,桑顿被迫带着蒙塔古的骨肉靠跳脱衣舞谋生,而蒙塔古娶了贵族小姐塞西尔,终日放浪形骸、花天酒地。1906年春天,蒙塔古在一家酒吧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桑顿,将她和孩子安置在了伦敦一处公寓。
一天,蒙塔古的艺术家朋友查尔斯被他们曲折的爱情深深打动,应蒙塔古之请,查尔斯以桑顿为原型创作了一个生动的雕塑:一个年轻的女孩,迎风而立,任凭裙裾在风中飞扬,却把食指轻轻地点在自己了嘴唇上——象征着桑顿和蒙塔古的秘密情感。这个雕塑被命名为“私语”。蒙塔古将其放在他的劳斯莱斯轿车的车头,以含蓄地宣示自己的爱情。很快,这个独特的车头雕塑被上流社会劳斯莱斯车主们引为风尚,纷纷效仿。
劳斯莱斯创始人之一的劳斯先生获悉后,找到蒙塔古,委托他请查尔斯在“私语”的基础上为劳斯莱斯汽车设计一个专门的车标。为此,查尔斯就设计方案征求了桑顿的想法。桑顿仅就一个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问题:桑顿提出修改的是哪一处?( )
A、裙裾飞扬。B、食指点唇。
也许是希望自己这段感情得到世人的认可,希望人人都能够自由去爱,桑顿仅就食指点唇处提出修改意见。于是,查尔斯将“私语”女孩的双手修改为如羽翼般向后伸展,呈飞扬状,其他不变——汽车史上最经典的“飞翔女神”车标就此诞生了。
关键词:飞扬
家庭山:双手化羽翼,自由去创造。
巴斯德的故事(20110129)
19世纪,鸡霍乱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国农业的一个大问题。巴斯德是1880年初开始鸡霍乱病的研究工作的。当时,巴斯德从预防炭疽病的经验中提取了一些想法,做出了这样的设计:先用母鸡汤在烧杯中培养鸡霍乱菌,再用培养液注入鸡体,使鸡得上鸡霍乱病,然后用病鸡体内的霍乱菌再次培养,将第二次培养的霍乱菌注入又一批鸡的体内,如此反复试验下去,一代又一代地培养、观察。巴斯德想通过这种办法使毒性逐渐减弱,最后将低毒素培养液注入鸡体内,以产生免疫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然而,当巴斯德的助手严格按此方案周而复始地进行实验时,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鸡们一批批被注射死,根本没有获得免疫力。巴斯德陷入了长久的困惑中。
有一天,巴斯德见实验室堆放的实验瓶子到处都是,快成废品店了,就要助手们搞一次大处理。处理中,他们发现一只被大家遗忘的烧瓶,因为没有来得及实验,里面装的培养液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巴斯德举起烧瓶道:“这太可惜了。”
问题:巴斯德会把这瓶培养液处理掉吗?( )
正当巴斯德准备把这瓶培养液当做废品处理掉时,突然又想到,里面的霍乱菌说不定还活着,不妨试一试。于是让正在做扫除的助手鲁沃去把这瓶培养液拿去给鸡做注射试验。鲁沃于是给三只鸡做了注射。被注射的三只鸡在两个小时后,精神开始萎靡不振,随后又出现发呆、停止觅食的状态。
问题:这三只鸡会被注射死吗?( )
看到这些现象,巴斯德和助手们满以为这三只鸡也会难免一死。可第二天早晨,巴斯德发现那三只鸡竟安然无恙地在吃食,而其它患霍乱的鸡却都倒地而亡。“奇怪,怎么昨天注射的鸡没死?”巴斯德和助手们都大感意外。到了第三天,这三只鸡依然生气勃勃,“鹤立”于其它死鸡群中。“这三只鸡为什么没有被其他鸡感染霍乱而死呢?”巴斯德他们更是疑惑不解。
问题:三只鸡没死的原因是什么?( )
A、培养液久放。B、培养液失效。
反应敏锐的巴斯德很快从中找到了答案,兴奋得地说:“你们看,病原菌在烧瓶中存放越久,它的毒性就越小。用这种病菌接种后,鸡就不会死,就会在鸡体内产生免疫力,从而不再受外来鸡霍乱病的传染……”就这样,一瓶将被当做废品处理的培养液,居然解决了巴斯德长期以来的困惑,并最终筛选出了最有效的菌苗。从此,鸡霍乱被杜绝,给人们带来了福音。
关键词:处理
家庭山:别把机会处理掉。
声纳的故事(20110130)
1880年,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等成功地制造出换能器,实现了电、声信号的转换。这样,通过换能器可将电波变成声波,并向海里发射;声波遇到物体后又反射回来,换能器接收到声波,并把它变成电波显示出来。而后根据超声波发出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就可以测出发射地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第一代声纳就此诞生。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发明了“主动式声纳”和“被动式声纳”两大类。主动式声纳主动发出声信号寻找水下目标,根据声波的反射情况做出判断;被动式声纳收听水中目标发出的噪音,从而测出目标所在的方位、距离。然而,这两类声纳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主动式声纳发出的声波容易被水中的潜水艇发现,被动式声纳对于不发声的目标则无能为力。因此,在海战中,海上舰艇常常被敌方潜艇打得措手不及,全军覆没。
到了20世纪,有一天,生物学家诺里斯发现,用橡皮蒙住海豚双眼,丝毫不影响它的活动;但当把海豚的前额蒙住后,它在水下就像瞎子一样,到处乱撞。经研究,诺里斯发现海豚是靠前额一个瓜状的声纳器官,发射声波来判断前面的障碍物和食物的。科学家们随即对海豚的声纳器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海豚有两架“声波发射机”:当“观察”远距离目标时,它就发射低声,以实现远距离传播;当“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它就改发超声,以提高分辨率。海豚的声纳竟是如此先进,如此完美!
问题:利用海豚声纳原理能找到探测潜艇方法吗?( )
不久,美国科学家利用海豚奇妙的声纳原理,研制出了军用高级声纳。它是一种多波束回声探测仪,采用两套相同的水听器发射阵,性能要比先前的声纳出色得多。利用这种声纳系统,即可以探测到潜艇的踪迹。此外,科学家还从海豚声纳外的特制导流罩抗水流噪音的性能,得到启发,研制出“声纳导流罩”。有了这个导流罩,军舰可不必像以前那样需要静止下来时才使用声纳,即使在高速前进,也可以便用声纳,而不受自身噪音的干扰。
自从有了高级声纳后,英美盟军在军舰和海上军事基地都安装了高级声纳系统。曾经利用强大的潜艇舰队不可一世的德日法西斯潜艇部队,常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声纳又被利用到勘探海下石油、探测鱼群等广泛的领域中,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一切,都源于对海豚声纳原理的研究和利用。
关键词:声纳
家庭山:自然原理是科研源泉。
麦布里治的故事(20110131)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两个人为“马在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马在奔跑跃起时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一个人说。“马在跃起的瞬间4只蹄子都是腾空的。”另一个人反驳道。两人争得脸红耳赤,于是决定打赌。他们先到跑马场,想当场看个究竟,遗憾的是马奔跑的速度太快,根本无法看清马蹄是否着地。英国摄影师麦布里治知道此事后,决定用照相机来试试——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摄影机。
问题:麦布里治用照相机能解决马蹄子着地的问题吗?( )
麦布里治于是在跑道的一边并列安置了24架照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好以后,麦布里治让马从跑道的一端奔跑过来。当马经过安置有照相机的路段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与此同时,24架照相机快门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张照片。照片洗出来后,麦布里治把24张照片洗到了一条带子上,经过仔细查看后发现,马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子是着地的,于是持这一观点的人赢了这场赌。
然而,发现到此还没有停止。因为麦布里治偶然快速地抽动那条照片带时,发现照片中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马竟然‘活’了!”麦布里治惊喜之余,把这些照片的底片按顺序均匀地贴在一块玻璃圆盘上,然后做了一块同样尺寸的金属圆盘,在上面开了一个和照片大小相同的洞,再把两块圆盘并到一起,并可以相互反转起来。接下来,麦布里治用幻灯放映这些照片时,就可以在白幕上看到马“奔跑”起来了。当然,这里的奔跑是断断续续的动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奔跑。不过,无论怎样,一种新的机器因打赌的需要而诞生了。
问题:麦布里治发明了什么机器?( )
A、摄像机。B、放映机。
麦布里治把自己设计的机器叫“显示器”——也就是现代电影放映机的雏形。
关键词:打赌
家庭山:需要促进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