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智商篇财商篇
点击:5115 月份:2011-11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方清辉的故事(20111101)
1987年和1991年,方清辉的女儿方燕玉和儿子方耀鹏相继出生。因为自己曾因为农活忙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方清辉对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视,常常抽时间辅导孩子们功课。
一天晚上,方耀鹏忽然问:“爸爸,文学作品有哪几种体裁?我们的课本里没有讲到呢。”方清辉刚回答完儿子的问题,读初中的方燕玉又问:“爸爸,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个人呀?”方清辉将答案告诉女儿后,心想,这两个都属于文学常识,课本里不一定讲,或者不会系统地讲,但孩子们又必须知道,如果有一本文学常识方面的书就好了。第二天,方清辉利用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跑到镇里的书店,想看看有没有文学常识方面的书籍。然而,他连问了几家书店都说没有,只好返回。
问题:方清辉还买不买了?( )
A、买。B、不买。
路上,方清辉忽然灵光一闪:何不自己编一本呢?自己从小热爱读书,文学常识知道得很多,如果把它整理出来,不就可以给儿女们看了吗?方清辉越想越兴奋。晚上一回到家,他就向儿子要来一本空白练习本,对方耀鹏说:“儿子,爸爸要给你编一本书!”方耀鹏瞪大了眼睛问:“书不都是学校发的和书店买来的吗?”方清辉笑着说:“爸爸要编的这本书,是学校里不发,书店里也买不到的!”按照计划,方清辉先在草稿纸上列了提纲,按“作家”、“作品”、“典故”、“名句名篇”等类别划分,又在大类下面按作家朝代、作品题材等分成不同的小类。接下来,方清辉把自己所知道的文学常识按照各个类别写在练习本上。为了补充和完善文学常识,方清辉翻出了以前自己的课本,还有儿女们正在使用的教材,一条一条找。有时候,为了保证词条解释的准确性,方清辉还跑去向女儿的语文老师请教。经过20多个夜晚的努力,一本“山寨版”的《文学常识》诞生了!当方清辉兴奋地把自己编的教材给儿女看时,方耀鹏和方燕玉欢呼起来:“爸爸,你真是天才啊!”第二天,方耀鹏便迫不及待地把《文学常识》带到学校,给同学们看。
问题:方耀鹏的同学对这本书感兴趣吗?( )
A、感兴趣。B、不感兴趣。
不但同学们对这本《文学常识》感兴趣,就连语文老师知道后,也特地向方耀鹏借来看了看,大为赞叹:“你爸爸真了不起!”方清辉知道后非常自豪,决定以后多编一些类似的教材。此后,每天吃过晚饭,方清辉就与儿女坐在一起,辅导孩子功课,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久,方清辉又编了一本《名人名言500句》。从2004年到2006年,方清辉选编的“土教材”有《孔孟老庄名言精粹》、《唐诗精选200首》、《卡耐基语言艺术》、《哲学知识》等。
2007年3月,方耀鹏进入中考复习冲刺阶段。为给他编一本《中考语文备考宝典》,方清辉连续一个星期熬夜,每天晚上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妻子劝他不要这么拼命,方清辉说:“只要儿子能考上一中,我少睡几个小时怕什么!”由于睡眠不足,有一天早上方清辉骑自行车去码头干活时,在路上骑着骑着就打起盹儿来,结果连人带车掉进了路边的沟里,右腿摔得鲜血淋漓。回到家,妻子一边心疼地为他包扎,一边责怪他不听话。方清辉咧嘴一笑:“还不是为了孩子嘛!”
问题:方耀鹏中考成绩会考好吗?( )
A、会。B、不会。
方耀鹏知道父亲受伤后,心里非常难过,暗下决心好好备考,不辜负父亲的希望。2007年7月,方耀鹏以全市第7名的成绩考入龙海一中,语文成绩更是以114分(总分l20)名列全市第一!得知消息,方清辉喜极而泣。
关键词:教材
家庭山:教材是可以自己编的。
杨盼的故事(20111102)
1989年,沂蒙山区的刘英丽生下了一个漂亮女儿杨盼。在放鸽子式的教育下,刘英丽惊喜地发现,杨盼奇迹般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学习、休息、游戏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效率大大提高。2006年,杨盼如愿以偿,考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杨盼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即被学校推荐,公费赴英国剑桥大学硕博连读。
杨盼上初二的时候,曾有段时间非常迷恋网络游戏。这让刘英丽深感焦虑。杨宏告诉妻子不要马上干涉,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弄不好适得其反,还是用以前的放鸽子法教育,旁敲侧击一下,让女儿自己意识到错误,自我约束。于是,两个人对女儿玩游戏视而不见,只是提醒她早点休息,明天还要早起上学。
一个周末,杨盼在网上查资料。刘英丽冲了一杯牛奶给她,装作不经意地叮嘱她:“累了就歇一歇,换换脑子,( )游戏……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 )
A、打打。B、别打。
“累了就歇一歇,换换脑子,打打游戏,但不可太过沉迷,否则就会影响学习了。”说着,刘英丽特意打开一个网站,向杨盼推荐了一款益智游戏。杨盼很惊讶:“现在的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都紧张得如临大敌,审核中有些教授把网络游戏称之为‘电子海洛因’,妈妈竟然鼓励我玩游戏?”刘英丽说:“我相信你的自控能力。学习要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味靠家长的强迫,自己没有上进的动力,是没有用的!人们常说‘响鼓不用重锤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女儿还能不知道?我相信女儿能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英丽夫妇的放鸽子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杨盼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学会了自我管理,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关键词:放鸽子
家庭山:欲擒故纵,自我管理。
张炘炀的故事(20111103)
2011年9月1日,张炘炀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到,正式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研究生”。3年前,张炘炀是最小的硕士研究生。6年前,10岁的张炘炀是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被誉为“神童”的张炘炀“像玩跳棋一样连跳快进”,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纪录。
2002年秋天,张炘炀考入盘锦市第三初级中学。结果,初一念了半年,就直接上了二年级;初二也只念了半年,就升入初三;一年后,初中毕业。那时,为了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父亲在家里给张炘炀“开小灶”,辅导高中化学。令人惊奇的是,两本高中化学课本,张炘炀用一个月时间就基本掌握了。于是,在他备战中考的半年内,父亲张会祥陆续辅导张炘炀学完高中其他课程。2004年中考过后,张炘炀与高三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一场考试,而且成绩不错。于是,不到9岁的他跳过高一高二,在盘锦市高级中学直接就读高三。2005年6月,张炘炀参加了高考,并以505分的成绩顺利考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问题:张炘炀搞题海战术吗?( )
A、搞。B、不搞。
张炘炀说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学习方法。“数理化主要是自己看书,然后做题。有时候不能一下就看懂,但是只要用心,肯定能看懂。”张炘炀说,“不能只用眼睛看,要动脑子。长一个头脑就是要思考的。比如说一个问题要是想不明白,我会继续想。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数学题我想了4天。茅塞顿开之后才发现这道题如此简单,然后觉得自己的脑袋还是不够使。”“数理化就得做习题,搞题海战术。”张炘炀说,学校发的资料只是一小部分,从外面买的习题和试卷才是主要的。“不光我这么干,当时班里同学都这么干。”
张会祥在自己撰写的《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里提到:“(张炘炀)高中复习阶段做的习题和卷子,光卖纸张(3角5分1斤)就卖了100多块。”当然不止于做题,总结做题方法是少不了的活计,小小年纪的张炘炀对于解答各种题型自有一套。“如果把这些方法都归纳出来的话,我能写一本书。”但他强调:“这些都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才能融入到你的身体里与思想里。”
关键词:做题
家庭山:熟能生巧,动手用脑。
蒋卓吾的故事(20111104)
杜荧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夜宴》主持人。在她20多年的主持生涯中,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级新闻专题类奖项。她的儿子蒋卓吾在美国读艺术设计,曾获美国国家艺术奖。
蒋卓吾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暑假,杜荧交给他300块钱,跟他说:“我和你爸爸(也是新闻工作者)要上班,你放假在家,妈妈打算让你来负责买菜、做饭,安排我们家的一日三餐。这是我们家这个月的菜钱,全部交给你了。”
问题:蒋卓吾能安排好一日三餐吗?( )
A、能。B、不能。
蒋卓吾很乐意掌握家里的采购大权,由他来考虑每天的伙食,然后去菜市场采购,洗菜、煮饭都由他一手搞定。晚饭有钟点工阿姨帮忙,蒋卓吾每顿饭都会准备一荤一素一个汤——他烧菜的手艺是无师自通,而且烧得味道很不错。
可能有了这样一个统筹安排金钱的机会,蒋卓吾小小年纪就很会精打细算,在菜场里买菜的时候他还会跟菜贩讨价还价。菜场里的阿姨都认识他,见了就说:“瞧这个小伙子又来了。”直到现在,蒋卓吾从美国回来休假,还会准备好一桌饭菜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而且总是抢着洗碗。
关键词:安排
家庭山:让孩子当家作主。
方耀鹏的故事(20111105)
2007年7月,方耀鹏以全市第7名的成绩考入龙海一中,语文成绩更是以114分(总分l20)名列全市第一。父亲方清辉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说:“你要考就考中国最好的大学!”方耀鹏也很争气,高一高二成绩一直非常突出。到了高三,学校为了鼓励他,免去了一年的学费,每个月还给300元的生活补贴,并破例将一问单人宿舍无偿给他住。
2010年5月,临近高考,方耀鹏感到有点紧张,因为家里和学校对他寄予了太大的希望,他怕万一考不好,无法对关心他的人交代。方清辉知道后,决定给儿子打气,便写了()送给他。
A、一封信。B、一首诗。
方清辉给儿子写了一首诗:学海茫茫骇浪多,此身难渡最堪愁。心学精卫坚如铁,何惧惊涛遏飞舟。
“平时怎么做的,高考时就怎么做,老爸相信你!”方清辉说。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紧张。
2010年6月25曰,喜讯传来:方耀鹏以679分的高分成为漳州理科原始分状元,并且排名全省理科第7名!得此消息时,方清辉喜极而泣。7月l5日,方耀鹏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关键词:打气
家庭山:用打油诗给孩子打打气。
它杀的故事(20111106)
近日,台湾有一名女生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一夜之间就奔赴黄泉。经过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那么砒霜从何而来?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据调查,出事当天,并没有发现女生食用砒霜自杀,也没有被人用砒霜下毒的迹象。只是,该女生平日经常服食维他命C,出事当晚,她和家人一起吃了大量的虾。
问题:砒霜是维他命C和虾反应生成的吗?( )
A、是。B、不是。
教授随后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个小时,暴毙之谜便揭晓:“死者并非自杀,也不是他杀,而是死于无知的它杀。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服食维他命C ,这完全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虾,虾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的家里人都没有事,但死者却同时服用了维他命C 。问题就出在这里!”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就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钾砷转变为有毒的三钾砷,也这就是俗称的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溃烂、出血;亦可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
关键词:它杀
家庭山:防止病从口入,毒自食来。
附一、不宜同食的食物: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狗肉忌黄鳝——同食则死
7、羊肉忌田螺——同食积食腹胀
8、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9、番茄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10、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
11、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2、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13、黑鱼忌茄子——同食肚子痛
14、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5、皮蛋忌红糖——同食作呕
16、人参忌萝卜——同食积食滞气
17、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
18、红薯和柿子——会得结石
19、萝卜和木耳——皮肤发炎
20、芋头和香蕉——腹胀
21、花生和黄瓜——伤害肾脏
22、牛肉和栗子——引起呕吐
23、鲤鱼和甘草——会中毒
24、羊肉忌西瓜——同食伤元气
25、鹅肉忌鸡蛋——同食伤元气
26、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27、黄瓜忌花生——同食伤身
28、猪肉忌菱角——同食肚子痛
29、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0、萝卜忌木耳——同食得皮炎
31、狗肉忌绿豆——同食多吃易中毒
32、马肉忌木耳——同食得霍乱
33、牛肉忌毛姜——同食中毒死亡
34、羊肉忌梅干菜——同食生心闷
35、鸡肉忌芥菜———同食伤元气
36、驴肉忌黄花——同食心痛致命
37、兔肉忌小白菜—同食易呕吐
38、鹅肉忌鸭梨——同食好生热病
39、黑鱼忌茄子——同食易得霍乱
40、海蟹忌大枣——同食易得疟疾
41、芥菜忌鸭梨——同食发呕
42、马铃薯忌香蕉——同食面部生斑
附二、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
8、烂姜有极毒,能坏死肝细胞,切不可吃。
9、生豆油含有苯,会破坏造血系统,不可吃。
10、久煮的水含有亚X盐,吃则易生癌。
11、太烫食物不能吃,易烫伤消化道引起癌变。
12、未熟透的豆浆不能吃,吃易中毒。
13、腌制的食物含有致癌物质,不宜多吃。
14、烘烤的肉串类、鱼片含致癌物,不宜多吃。
15、柿子空服易患胃内柿结石,千万不要吃。
16、食品添加剂、人造食素、香料、香精、皮蛋、方便面、油炸食物不宜多吃。
附三、食疗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去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
梨子润肺化痰好,健胃补肾食红枣。
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
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肺化痰好,葡萄悦色人年少。
香蕉通便解胃火,苹果止泻营养高。
海带含钙又含磺,蘑菇抑制癌细胞。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
汪曾祺的故事(20111107)
1992年,大概9月份,在北大五四体育中心二楼的一个小房子里,人不多,仅仅属于中文系的一个小范围座谈。时任系主任的孙玉石教授主持。72岁的汪曾祺当时仰着大头,两眼很大很澄明,像鲁迅门前的枣树直指着天空,似乎屋顶有一个洞通向更为五彩缤纷的世界。他偶尔咳嗽两声,想半天才说一句话。
“有人问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咳咳)
“我想,第一要( )。”(咳咳)
A、听课。B、逃课。
“要逃课。”(咳咳)
孙主任紧瞅着汪老头,想说点什么,却没有办法,因为汪老头的眼睛一直直指着屋顶以外的天空。
“当初推荐我留校,朱自清先生就不高兴,因为我老是逃课。”(咳咳)
“第二,想读的书就读,不想读的( )。”(咳咳)
A、也要读。B、就不读。
(答案:就不读。)
“像列夫·托尔斯泰是很伟大,但我不喜欢,我就不读。我最喜欢的作家,首先是我的老师沈从文,还有契诃夫和阿索林。我反复读。”(咳咳)
(本文改编自蒙木的《逃课与读书》)
关键词:喜欢
家庭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扎克的故事(20111108)
2004年8月,一场飓风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数十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傍晚,家住洛杉矶恩西诺社区的6岁男孩扎克,通过电视了解到佛罗里达的灾害。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拿着一只空塑料瓶子哭泣的画面后,扎克决定把自己的水壶、毯子和运动衣都捐给灾区。“帮助,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扎克对妈妈说。
第二天,扎克的妈妈将扎克心爱的毛毯、衣服和水壶交给了红十字会,并指明要捐给电视上报道的那个可怜男孩。当她开心地回家时,看到扎克正拖着一辆红色玩具拖车,一跛一跛地(患有轻微的软骨症,左脚使不上力)前去敲邻居家的门。她跑过去,看到小拖车上放着文具、毛毯、肥皂等东西。“既然我们家能匀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别人家也可以。瞧瞧,我只拜访了5户人家,就收了这么多。”满头大汗的扎克笑着说。就在这时,扎克的妈妈看到拖车上有部崭新的手机。她不相信那是别人捐出来的,于是厉声喝问扎克,让他把手机送回去。
问题:新手机是别人捐的吗?( )
扎克委屈地带着她找到伯奎斯特老人,老人对她说:“谁能拒绝一个6岁孩子呢?是他让我知道现在有人比我更需要这部手机。”她分外感动,这才明白孩子的慈善号召力要超过大人。
第三天,扎克的妈妈放心地让扎克拖着小小的玩具车四处敲门。可下午在超市,一个妇女好奇地盯着她的菜篮子,说:“布里塔妮,我给你儿子捐过一件毛衣,要知道你们还吃得起牛排,我就不捐了。别人上门募捐都是只要钱的,哪像扎克,什么都要。想想面包、鲜花什么的,怎么可能到得了灾区?”这小子怎么会这样糊涂,这该引起多少误会啊!扎克的妈妈同样不相信面包和鲜花也能募捐。回家后,妈妈立即呵斥扎克将东西一一送回去。扎克不理解妈妈前后态度的剧烈变化,一腔热情被冷冻,眼眶里蓄满泪水。妈妈痛心地看到,由于接连两天在烈日下行走,儿子的皮肤被晒得通红。她不忍心再训斥儿子了,弯下腰亲吻儿子的额头:“对不起,我的心里突然刮了一阵飓风,现在它过去了,我收回刚才的话。但是你要答应我以后不再接受面包和鲜花。”
问题:扎克还会接受面包和鲜花吗?( )
扎克更奇怪了:“为什么不呢?伊丽莎白奶奶说,她可以出钱买下这些东西,这样她还可以不用去超市呢。而钱不正是灾民需要的吗?”布里塔妮无言以对。
从那天起,她真正接受了扎克实物募捐的方式。其间她甚至被警察调查过一次,直到红十字会出面作证,才摆脱指使来成年人假募捐的嫌疑。结果,扎克20天里共募捐到27“拖车”的物品和500美元。得知这些东西全是一个6岁孩子收集过来的,红十字会负责人决定将扎克那双磨破了的运动鞋,以及轮胎被磨平的红色拖车一并带上。“这些东西不是捐给灾民来用的,而是让他们感受鼓励的,上面有一个6岁患腿疾男孩的执著。”负责人说。
当年9月,佛罗里达州电视台在一期反映救灾的纪录片中,特别提到了扎克磨破的运动鞋和红色拖车。生产玩具拖车的维尔玛公司,震惊于扎克让一辆玩具车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也从这一事件上看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于是拨款5万美元成立了小红车基金,基金的拥有者就是扎克。紧接着,红十字会在全州推广小红车行动,一些孩子纷纷加入小红车基金会。到2009年为止,扎克总共投入了2000小时进行募捐,募集的资金和物品惠及120万名美国及非洲贫困儿童。200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赠给基金会4辆18轮的红色大拖车,帮助他们运送物资。扎克也从一个只知道敲门募捐的小小孩童,变成一个懂得复杂的资金和物资管理、跟众多援救组织都有联系的基金会CEO,成为加利福尼亚人的骄傲。
关键词:不相信
家庭山:相信孩子,支持孩子。
石昌化的故事(20111109)
1809年,15岁的魏源(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家和文学家)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却都绝佳。因为难分仲伯,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
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亚军。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学识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我就通宵熬夜。
问题:石昌化最后缩短跟魏源的差距了没有?( )
A、缩短了。B、没缩短。
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法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院试、乡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去却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本文改编自刘诚龙的《过于努力的结局》)
关键词:努力
家庭山:过犹不及,劳逸结合。
林达的故事(20111110)
2011年,南宁三中的林达以总分709分夺得广西省高考理科状元。“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状元,高考前的心态就是很放松的‘不在乎,上去考就是了’,后来考完了觉得题目简单,估分之后觉得肯定会有人比我考得好。成绩公布后,我也只是觉得和自己的估分很一致,不知道是最高,直到班主任后来打电话告诉我。”林达说。
林达的成绩很均匀,但是让他最得心应手的是数学。“我觉得数学是一门挺美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功夫比技巧更重要。‘基本功夫’就是指化简、运算和找到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而‘技巧’是解答题目的灵活方法。‘技巧’千变万化,但是‘基本功’是不变的,掌握好基本功,通过知识任意的组合都可以解答题目,不局限于技巧。”
在班主任老师眼里,林达是个考试“不倒翁”,学习严谨,效率很高,做题不多,但内容很精。至于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林达的父亲——广西大学的一名教授认为,孩子只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做事总能规划周详,所以少走弯路。
问题:会学的林达会玩吗?( )
除了学习,林达还经常跟同学打球、打牌、吹口琴、玩游戏。甚至为了方便看漫画和玩电脑游戏,他竟然学起了日语。“这在同学中挺流行,我的几个好朋友都这样做,他们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好成绩。死读书已经‘OUT’了,我们要做能玩善学者。”林达说。作为父亲,林教授觉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习也只是儿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他对儿子的“不务正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关键词:能玩
家庭山:做能玩善学者。
纪静的故事(2011111)
2001年暑期,纪红民和女儿纪静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那时纪静刚刚初中毕业,纪红民告诉女儿,他想在她读完高三时就送她去国外留学。纪静说她想在国内上完大学后再去留学,读完高三时年龄太小,什么都不懂,怕出去适应不了。父女俩各执己见,争论了一晚上也没结果。
纪红民之所以让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外出留学,是因为不少清华和北大的‘海归’告诉他,按我国传统的留学方式,一般都是在国内上完大学或研究生后才出去,可这种方法有几种后遗症:一是国内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国外不接轨,国外教学是启发式的,学生学习是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国内学生出去往往面临着对教学及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在国内所学的专业决定了留学时只能选择类似专业,如果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却不能另择专业或跨专业学习(读MBA除外);三是国内大学的专业多数是研究型而非实用型的。
与纪静争论了一夜后,纪红民发现,15岁的女儿不愿意高中毕业就去留学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是否具备在外国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语言交流、日常生活等)心中没底和发怵。为解决这个问题,纪红民夫妇商量让女儿独个儿随旅游团外出活动,去一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问题:随团外出旅游能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
一个星期后,纪静自个儿回家了,她高兴地告诉父母,在新、马出入境时,要用英文填出入境表,她看导游一个人填起来费劲,就上去帮忙,后来导游干脆一路上把这件事全交给了她,她填表的时候经常用英语和新、马的边检人员交谈,自觉口语大有长进,开心死了。然而,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上高一的纪静还是坚持读完大学再去留学。2002年9月底,20名澳大利亚中学生来到纪静所在的中学进行交流活动,学校规定由学生“认领”这些澳大利亚同学到各自的家中居住生活十多天。纪静“认领”了两名澳大利亚女同学,每天都不在家里吃饭,而是去外面吃各种北京风味小吃,天天不重样,每到吃时纪静都用英文向澳大利亚同学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小吃的来历、渊源和有关传说。还带她们去逛北京的名胜古迹,一路都由她作英文导游和解说。澳大利亚同学也向她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
这次交流活动结束后,两位澳大利亚同学对她的陪伴接待非常满意,她被学校评为最佳接待。作为奖励,学校组织了一个以纪静为主角的模拟记者招待会,由同学用英文向她提问,场面热闹非常,轰动校园。当天晚上,纪静就打电话给父母,对高中毕业后留学谈了自己的想法。
问题:纪静的想法是高中毕业后留学还是不留学?( )
A、留学。B、不留学。
纪静在电话中对父母说,她想通了,同意高三就出国留学,因为她感觉自己的英文很棒,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去我就去加拿大。”纪静对父亲说。
2004年“五一”节前,18岁的纪静放弃了当年高考的机会,只身飞往加拿大留学。
关键词:活动
家庭山:活动是最有效的沟通。
美术的故事(20111112)
舒乙一次去俄国的时候,到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去参观。在这两个世界上数得着的大美术馆里,舒乙惊讶地发现,除了小学生和中学生集体席地而坐,详细而系统地聆听讲解之外,居然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这么小,怎么对他们介绍这些名画呢?舒乙好奇地靠前去旁听。讲解员是富有经验的老夫人,只听她在向小朋友提问诸如“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等简单的问题。舒乙由此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们讲解美术,而是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走进美术博物馆的习惯,让美术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了解,由彼得大帝开始,以后的列位沙皇都是美术爱好者和艺术品的狂热收集者。在涅瓦河岸边,在列宾美术学院正前方,有两尊巨大而完整的石雕人面狮身像,是18世纪由埃及买回来的。当时沙皇下令责成大臣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可惜迟了一步,被德国人买去,沙皇大怒,结果花了双倍的价格,又由德国人手里买回,放在涅瓦河畔,供全民欣赏。
问题:下大力气购买石雕又放在河畔值得吗?( )
A、值得。B、不值得。
沙皇的这种魄力似可称作“美术建国”。实际上,艺术悟性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社会倒退了多少年,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如今,俄罗斯经济又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文化修养有底,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在整个民族的心理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然而,与西方富人留下的印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雕塑,是哈佛、耶鲁等名校,是卡内基音乐厅、图书馆不同的是,中国富人留下的印迹则是商品房、二奶村和豪华墓地。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距。
(本文改编自舒乙的《美术的力量》)
关键词:美术建国
家庭山:别低估美术的力量。
林庚白的故事(20111113)
南社诗怪林庚白,福建闽侯人,少年得志却郁郁寡欢,不久发愤为诗,才气艳发,思想新颖,后有“中国一代诗人”之誉。
林庚白除了作诗,还潜心研究命理之术,十分喜欢占卜,自称大有心得,著有《人鉴》一书。其中,预言章士钊入阁、林白水横死、孙传芳入浙、廖仲恺死于非命,时人评曰“皆言之确凿如响斯应”。另传袁世凯称帝,冠盖满京华,其党羽弹冠相庆。林庚白却笑着对友辈预言:“项城(袁世凯)寿命将终,那些弹冠相庆者,徒以冰山为泰山,殊不知皎日既出,岂不尽失所恃?”朋友闻言,自然追问其故,再曰:“项城命中,厥禄太多,禄可比之于食,肠胃有限,而所进过量,不能消化,积滞日久,必致胀死。”友辈均不信,林庚白特撰一文,拟发表于刊物。不久,袁世凯果死,且死期与林庚白所书项城死去年月日丝毫不爽。这时,人们大惊,以神视之,求推算者日众,钱途是蒸蒸日上。后来,林庚白索性专仰看相算命为生,摈绝诗文而不为。架上案头,尽是五行六甲之书:枕畔榻旁,全是玄机妙理之籍,几近汗牛充栋。
1941年末,林庚白在重庆当立法委员,他为自己算命,深知不妥,有过不了年的恐慌。为避日机轰炸,千方百计携眷走避香港逃命。
问题:林庚白过了年没有?( )
A、过了。B、没过。
林庚白以为逃亡香港,可逃避厄运。不料,抵港仅八日,即遇日军偷袭珍珠港,日军旋即进占九龙。一周后,林庚白夫妇在尖沙咀设法渡海,被一群日军开枪射击,胸部中弹,倒卧血泊而咽气。因倒毙途道,无人辨识,暴尸数日,后为闽南同乡会中人认出,为其插一浮签。友人闻之均再三叹惜,谓其虽通命理,奈何昧于古训“劫数难逃”。
(本文改编自裴毅然的《诗怪林庚白》)
关键词:算命
家庭山:不务正业是要误命的。
糖丸的故事(20111114)
上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时,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到他家做客。临别时,那女孩开口向梁借钱。借多少呢?两毛。梁随手给了她两毛钱,但心中却疑惑不解:一个漂亮女孩,好不容易开一次口,却只“借”了这么点钱,她要买什么?这么点钱又能买到什么呢?因此,那女孩下楼后,梁实秋几乎是下意识地从窗口往下望。一幕让他乍看吃了一惊,但后来又觉得再正常不过的情景出现了:那女孩走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小店,用那两毛钱买了一粒糖丸,刚转身走出小店,她就将糖丸抛起,同时伸长脖子,仰头,嘴巴大张,准确无误地将糖丸接住,然后,快活地走掉了。
问题:这个女孩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A、好人。B、坏人。
那时,梁实秋二十八九岁,正在大学任教,活泼可爱的“新式”女生自然见过不少,但如此“原形毕露”的女孩,他还是头一回见到。因此,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一直伴随他从青年走到暮年。
所谓“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一直倡导文学要和政治保持距离的梁实秋,后来被政治紧紧裹挟,成了“乏走狗”,不得不逃往孤岛,进而飘零于世界各地,成了一条名实相符的“走狗”;而那位抛糖丸的女孩,当年默默无闻,三十多年后却成为中国大陆叱咤风云的“旗手”——江青。
(本文改编自李浅予的《抛糖丸的女孩》)
关键词:糖丸
家庭山:别借钱吃糖丸。
沈括的故事(20111115)
白居易有一首《大林寺桃花》,其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谁能够料到,时过三百年后,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看到了这首诗,他用科学的眼光加以审视,在其巨著《梦溪笔谈》中略带嘲笑地说:“既然是‘四月芳菲尽’了,怎么还有‘桃花始盛开’呢?这一定是诗人凭着想当然而闹出的笑话。可谓‘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呀!”
问题:沈括的科学眼光“科学”吗?( )
A、科学。B、不科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是个春夏交替的季节,沈括到一座山上做科学考察,偶尔看到当年白居易所看到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的诸花均已调谢,而山上的桃花则开得热热闹闹的,一片红艳。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来,心中十分惭愧,觉得是自已错怪人家了。同时,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来得晚,花自然也要迟开了。
此后,沈括又特意把白居易这首诗找来重读,发现诗前有了一个小序说:“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始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截然不同。”沈括读后颇内疚:“人不可太自信、太主观,否则就会像我一样,闹出笑话,错怪他人。”
“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鲁迅说。
(本文改编自衣殿臣的《名人也有无知时》)
关键词:科学
家庭山:科学家的话并不都科学。
施朝的故事(20111116)
2011年,温州中学施朝以738分获得浙江省理科状元的桂冠,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网上一些点评国内中学的帖子里,温州中学是以浙江牛校的身份存在的,每年有一二十人上清华北大,学校文理科的一本率也在在80%左右。学校在学科方面也有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生物等学科奥赛一等奖的人数在省内高中里也是最多的。
问题:温州中学一二年级学生一周上几天文化课?( )
A、四天。B、五天。
温州中学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有郑振铎、苏步青、徐贤修等名人校友,朱自清曾在该校执教,且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高一、高二的学生,到了周五不上文化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还有一些地给学生种菜种花。即使到了高三,周日也只补一天或半天课。
问题:施朝参加课外活动不参加?( )
A、参加。B、不参加。
温州中学有不少好玩的社团,施朝参加的一个社团叫“植物爱好者协会”,同学们聚在一起,研究植物,温州中学校园很大,看看学校里的各种植物,他觉得很有意思。另外,他们社团还养过捕虫草之类的小植物,大家写日志交流,也让施朝觉得很好玩。
施朝的父母是公务员,比较忙,对于儿子的学习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甚至儿子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都不一定知道。而施朝在学习上很自觉,在生活上也非常独立。
问题:施朝买饭吃,还是做饭吃?( )
A、买饭。B、做饭。
据施朝的班主任说,他自己买衣服,自己做菜吃。2011春季,温州中学有5位学生去杭州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全由施朝买票、安排住宿等相关事宜。
家庭山:活动课必不可少。
漏漏的故事(20111117)
余华的儿子漏漏出生半年后,余华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正经”的人了,应该有点什么爱好了。于是,决定让漏漏来分享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爱好,希望巴赫、勃拉姆斯他们,还有巴尔托克和梅西安他们,当然还有布鲁克纳和肖斯塔科维奇,能让漏漏像自己一样感到幸福。
余华从全部CD里为漏漏挑选了三部钢琴曲:巴赫的《平均律》、巴尔托克的《小宇宙》、德彪西的《儿童园地》。之所以选择钢琴曲,是因为余华喜欢钢琴那种纯粹的、没有偏见的叙述,不像弦乐在情感上的倾向过于明显,也不像交响乐那样震撼——漏漏小小的内心里容纳不了跌宕的、幅度辽阔的声音;至于清唱剧,就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余华被叙述上的单纯和宁静深深打动,可是叙述后面的巨大的苦难又会使人呼吸困难,他不希望让儿子在半岁的时候就去感受忧伤。
每天到了晚上,余华把漏漏抱到床上以后,钢琴曲就会开始。在旋律的发展中,漏漏会逐渐进入梦乡。有时候,漏漏听会跟着音乐摇头晃脑起来,甚至连身体也跟着摆动。有一次,漏漏居然爬到一只音箱前,对着里面飘出的钢琴曲哇哇大叫。
一天下午,漏漏的外婆拿来了一盒儿童歌曲的录音带,播放了一首四十多年前周璇唱过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漏漏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显得十分()。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内容?( )
A、欣喜。B、烦躁。
漏漏十分激动,张大嘴巴使劲地笑着,小小的身体拼命扭动。他让余华将这首歌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因为激动过度而没有了力气,倒在床上睡去后,余华才关掉了音响。就这样,余华苦心经营了近一年的巴赫,被“小燕子”几分钟就瓦解了。
(本文改编自余华的《流行音乐》)
关键词:爱好
家庭山:爱好是不能强加于人的。
丰子恺的故事(20111119)
现代文艺大师丰子恺在乡下时,有一天楼窗下的弄里传来小贩卖小鸡的吆喝声。四个孩子听到后,几乎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又跳又喊,要丰子恺给他们买小鸡,丰元草干脆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然而,丰子恺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绝对屏除外来的诱惑而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也有些残忍。“且让这个‘咿哟、咿哟’来打破门庭的岑寂,当作长闲的春昼的一种点缀吧。”于是,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孩子们看看。这下可好,望着笼子里面活雪球一般的可爱的小鸡,四个孩子兴奋地几乎要隔网下手去捉。挑担的忙把盖子盖上。
“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小贩见孩子们买鸡心切,故意抬高价格,且挑起担子要走的样子。“要买!要买!”孩子们喊得越响,挑担的越走得快。“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丰子恺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没有还价!”小贩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问题:丰子恺给孩子们买小鸡了没有?( )
A、买了。B、没买。
终于,随着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小贩的背影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只留着两个嚎啕大哭的小孩子,和两个锁着眉头的大孩子。
对门的大嫂子拿着针线走出来,笑着劝慰哭的孩子: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我来叫你呢!”又笑着向丰子恺说:“这个卖小鸡的想做好生意。他看见小孩子哭着要买,越是不肯让价了。昨天坍墙圈里买的一角洋钱一只,比刚才的还大一半呢!”
丰子恺同她略谈了几句,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丰子恺情绪顿时低落下来。
关上大门,丰子恺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大的孩子听了他的话若有所思,但小的孩子听不懂,继续抽噎着。丰子恺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采买吧,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一次……”
问题:丰子恺会说“看好不说好,想要说不要”吗?( )
丰子恺本想说“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这哪里像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本文改编自丰子恺的《作父亲》)
关键词:买小鸡
家庭山:做不煞风景的好家长。
伏尔泰的故事(20111120)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有一个非常忠实的仆人,他唯一的毛病就是有点懒。
一天,伏尔泰要出门,他叫仆人把自己的鞋子拿来,可是仆人却把一双沾满泥的鞋子拿了来。伏尔泰于是问仆人:“你怎么没有把鞋子打扫一下呢?”谁料仆人竟然说:“没有必要那么费事吧,鞋子打扫干净了,仍然会脏的。”听到仆人这么说,伏尔泰居然没有生气,穿上鞋子出门了。
一会儿,仆人追上来说:“先生,你还没有把钥匙留下呢?”“要钥匙有什么用呢?”“就是橱柜的钥匙呀,我还要吃午饭呢?”
问题:伏尔泰会给仆人钥匙吗?( )
“我的朋友,吃什么午饭呢?吃过用不了多久,你不是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回敬道。
关键词:回敬
家庭山:斥责不如回敬。
梁晓天的故事(20111121)
1992年,儿子梁晓天出生后,梁天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起初梁晓天还很好学,学得也像模像样。可上了初中后,课程多加上玩心日炽,梁晓天开始偷偷反抗爸爸的安排。2005年,上初二的梁晓天迷上了网络游戏,一下课就往网吧跑,晚上七八点还不回家。当时梁天的电影公司面临困境,整天忙忙碌碌,妻子打理一家餐馆,也顾不上管孩子,以至于梁晓天竟然有一次旷课上网了。梁天觉得自己总是忙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便主动调整了工作时间,晚上尽可能陪儿子学习,并给梁晓天请了家教。
2006年9月,梁晓天升入初三。梁天期望儿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北京二中,为此他加紧了对儿子的督促,给他配了手机,要求他除上课之外一直开机,保证随时能找到他;每天下午5点,梁天会准时回家;如果学校没有特别安排,一放学他也必须回家,然后在爸爸的监督下学习。但梁晓天并不顺从,只要有机会就会开小差。梁天发现后,总是不依不饶,采取高压政策,逼其就范。
问题:梁晓天考上北京二中了没有?( )
A、考上了。B、没考上。
尽管梁晓天于2007年考入北京二中,然而,由于是被动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且,跟梁天的关系更紧张,总是极力躲避他。即使梁天找他谈话,他也不拿正眼看,不是低着头,就是眯着眼,一脸不服气的样子。
梁天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开始买有关教育的书籍学习,试图找到好办法。后来,梁天看到了蔡元培的一句话“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后很受启发。“我已经决定不管你了,让你自然地成长,看你能长成什么样!”梁天有一天对儿子说。
果然,从那以后,梁天真的不管儿子了,而是像个要迎接高考的学子,每天回到家后,就如饥似渴地学习,还趁吃饭的时候跟家人谈他的读书心得,或就书中的话题和母亲(作家谌荣)、妻子进行讨论,搞得母亲和妻子对他怨气颇大,让他多留心晓天的学习。梁天说让他自己管自己吧,我以后再也不为学习的事儿说他了。梁晓天心里窃喜,只是对爸爸如此刻苦地学习感到纳闷:“爸,你小时候都不爱读书,怎么现在这么用功?”梁天苦笑:“小时候只知道玩,如今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以前有你大伯(梁佐),什么事儿都不用我操心。现在,公司要靠我打理,戏要靠我导,最难的是编剧,我现在不缺演员,可缺好本子!如果我像你大伯、姑姑(梁欢)那样能写,还怕什么?”后来,在梁天的建议下,他们家还办了一份家庭报纸,说是“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丰富一下家庭文化生活”。母亲和妻子表示赞同,梁晓天也觉得很好玩。就这样,一份家庭小报《梁家物语》出炉了。
问题:梁天学习办报目的是为提高自身素质吗?( )
看着家里人先后都发了稿子,晚饭后,大家还拿着报纸津津有味地评论着,而唯独没有自己的份,梁晓天总是落寞地坐在一边。尤其是办了三期后,见姑姑梁欢表示也要投稿,梁晓天备感压力:家里这么几个人投稿自己都上不了稿,要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再加入进来,那就更没机会了。于是他开始努力大量阅读,练习写作。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梁晓天发现,要想弄清一个论点,必须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在找论据的过程中要学很多东西,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数理化都能用到。就这样,不断地写作培养起了梁晓天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变成了主动。过了一段时间,梁晓天不但连续在家庭报上发了几篇文章,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轻松地就把成绩追了上来。
关键词:不管
家庭山:影响孩子,胜于管教孩子。
郑渊洁的故事(20111122)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22岁的郑渊洁在女友父母的要求下准备参加高考。
问题:郑渊洁的母亲支持他高考吗?( )
A、支持。B、不支持。
郑渊洁的母亲对他说:“拿10分衡量人生,如果你取得了7分的成就,因为你是大学毕业,别人看你就是7分;如果你取得了7分的成就,因为你是小学毕业,别人看你就是10分。”
郑渊洁一下就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了,遂放弃参加高考。“不知我妈妈是不是中国唯一阻止孩子参加高考的母亲。”郑渊洁在他的《非常母亲》中说。
蔡康永在他的《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多杰出的人,很早就停止上学了 (自己选择,或想上但没得上)。但这些人可没停止学习,他们去更广阔的社会学校,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了。你若有这种胆识,也尽可如此。但请不要误以为这些人是因为早早停止上学而变杰出的,这就好像以为拿破仑是因为个子矮才杰出一样。
所以,不上学不等于不学习,而且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向更厉害的人学习,更容易成为杰出人才。
关键词:学习
家庭山:向更厉害的人学习。
简嫃的故事(20111123)
简媜,本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人,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曾获得过台湾岛内三大散文奖,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
简嫃的实力跟她的性格有关,她总是独自走上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全然陌生的环境开始安顿自己。比如,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国中,她却跑到离家四十分钟车程的国中就读;初中毕业,明明附近有几所高中可供选择,她却跟老师讲,要去台北考高中。在老师帮着把志愿填好后,问她万一考上了,怎么安顿。简嫃回答:“那是我自己的事。”
问题:简嫃去台北考高中跟家里商量了没有?( )
A、商量了。B、没商量。
拿到准考证,回到家,简嫃才跟家里提起,而家人一向不管她的功课。那时,简嫃的父亲刚逝两年,母亲出外工作兼了父职,家里她是老大,弟弟妹妹才小学——谁管得到她?管不了也好,不需任何人叮咛,简嫃就自己管自己,她赌一口硬气对自己讲:“你要是没出息,这个家完了!”“我不嫉妒别人的十五岁仍然滚入父母怀里,睁着少女的梦幻眼睛,而我却得为自己去征战,带刀带剑地不能懦弱。”就这样,十五岁的简嫃躲在水井边哭了一场后,捆起行李,踏上了人生第一个遥远的征途。
到了台北,简嫃每天花三个钟头在火车上,在一所高中与亲戚家来回奔波。简嫃没有让这三个钟头白过,她饭团啃完了啃书本,每本书烂得软啪啪。那时,校内的读书风气不盛,许多人放学后赶约会,跳舞,逛士林夜市;情况好的,赶补习班。
问题:简嫃参加补习班了没有?( )
A、参加了。B、没参加。
“我没有玩的权利,也没经费课外补习。还是那副硬脾气,就不相信出考题的能撂倒我,非上好大学不可。”
高二暑假,简嫃没有回家,用自己的稿费和打工费租房备考。由于没钱上补习班,她只有靠自己拟定“大学联考作战计划”,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早读,按照作战策略,总复习所有科目并预读高三功课,至少做一遍从各补习班、明星学校搜集的题库、试卷及历年联考试题,并且每隔半月“验收实力”,看自己能考上哪一个“混帐学校”。
升入高三后,简嫃的同学一个个迸发高三杂症,勉强念书,或奔波各补习班像只无头苍蝇。而她则继续按自己的作息方式排读书计划,笃定得像个磐石,心稳稳地纹风不动——即使到了高三下学期,她的课堂考试成绩遭透了,也依然摒弃老师的授课进度及测验计划,照自己的时间表走,不急,不慌,从不脱序。
问题:简嫃考上好大学了吗?( )
联考那日,大多数人像进刑场,简嫃却觉得像园游会。听说有同学拿到试卷,眼前发黑,手心冒汗,下腹绞痛,她觉得不可思议。“我太稳了,拿到国文、历史、地理试卷,觉得像在考小学生,暗笑出题老师怎么出这种简单的题目?”钟响后,同学们纷纷翻书找标准答案发出哀嚎声,或到家人面前忧心忡忡。没带一本书的简嫃则闲得没事干,买汽水边走边喝,像个巡逻。
没放榜,简嫃就已算出自己能考到台大。因为想到一个人才荟萃、高手辈出的大环境逼自己成长,简嫃在填报志愿时,把台大文学院六个系全填了。
“我太早离开家庭的保护,也学会独立,为自己的生命做主。虽然无法像一般人拥有快乐的青少年时期,可是也学到同龄孩子学不到的,如何做一只在荒野上准备起飞的鹰。当一切匮乏,无人为我支撑时,我惊讶自己能从“无中生有”,磨砺出各种能力,守护自己。”
(本文改编自简媜的《荒野之鹰》)
关键词:自己
家庭山:为自己的生命做主。
雷夫的故事(2011112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洛杉矶的霍伯特小学来了一名新教师,名叫雷夫·艾斯奎斯,一个很普通的小伙子。面对一间又小又破烂的教室,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雷夫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一次,一批外校老师到雷夫的教室参观。当时,学生们正在安装火箭模型,有一组学生虽然做得很认真,但是他们弄错了飞弹部分的装置,于是来访的老师频频向那一组走去,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安装方法。然而,雷夫老师果断而有礼貌地阻止了他们。
访客: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们做错了。
雷夫:我知道啊。
访客:机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访客:发射架粘得太靠火箭头了。
雷夫:确实如此。
访客:可你就眼睁睁地坐在这里?
雷夫:是啊。
访客:可他们的火箭会飞不起来呀。
雷夫:一会儿肯定会飞不起来。
访客:可是……
问题:雷夫阻止访客辅导学生做模型好吗?( )
A、好。B、不好。
雷夫对此早已深思熟虑了:他们接下来就得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在雷夫的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算失败。
25年后,这位老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纽约时报》把雷夫尊称为天才和圣徒,《华盛顿邮报》称他为全美最好的老师。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也给他颁发了帝国勋章,媒体天后奥普拉授予他“善待生命奖”……
作为父母,我们吃了太多的辛苦,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想让孩子们走得更顺一些。但我们恐怕没想到,当老师和家长说个不停,不断地辅导,不断地指正,让孩子走近路的时候,虽然他们避免了挫折的苦恼,但是也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和能力。所以,最佳的教学,不上让孩子们的路走得更顺畅、笔直,而是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展开探索的翅膀,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
(本文改编自杨思卓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关键词:探索
家庭山: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阎宇的故事(20111125)
1967年4月,在空军政治部任职的阎肃再次尝到了做父亲的喜悦——妻子给他生了个胖小子,儿女双全的阎肃开心不已,并给儿子起名叫阎宇。然而,阎肃的喜悦并没有保持多久,现实问题便随之而来。他经常出差,妻子在涿州上班,4岁的女儿也需要照顾,儿子的降生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无奈之下,阎肃和妻子只好把才三个月大的儿子送到了沈阳的姥姥家寄养。
姥姥觉得外孙这么小就不在父母身边,很是可怜,于是对阎宇百般宠爱。在姥姥的宠溺下,阎宇开始了淘气生涯。刚学会走路的他常趁大人不注意,打开水壶盖就往里尿尿;还用扫帚把屋门“别”住,把姥姥关在屋里,自己跑到邻居家去玩;冬天,阎宇经常把积雪堆到别人家门前,再浇上水,把门冻住。邻居们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淘气的孩子,姥姥却笑呵呵地说淘气的孩子聪明。
转眼阎宇3岁了,阎肃去沈阳接他回北京上幼儿园。可一见面,阎肃就吓了一大跳:阎宇头上裹着纱布,身上还有几处贴着胶布。原来儿子在街上与人打架,脑袋被石头打破了。就这样,阎肃带着“小伤员”回到了北京。随后,阎肃把儿子送到了空直幼儿园。阎宇在沈阳养成的野性毫无收敛,等他升到中班时,大班的孩子都怕他,他成了全幼儿园的“大王”。每到周末,妈妈来接儿子时,儿子的家庭联系簿上经常写满了批评,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跑来告状,妈妈只好一再道歉,保证一回到家就教训他。
有一天,阎宇又一次在班里欺负同学,老师批评他,他不服气,竟捡起一小块砖头要砸老师。吓得老师满院子跑,阎宇就在后面追,最后幼儿园养猪的饲养员赶来,一把夺过砖头,才制服了他。园长一看,这还了得,让阎宇在外面罚站。当时正好赶上吃午饭,阎宇看到其他小朋友都能吃饭,唯独罚他站着,顿时撒起野来,上前把放在楼梯旁盛满菜的几个桶全给踢翻了,菜洒了整整一楼梯。那天的午饭,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没吃好。第二天恰逢周六,两位老师把阎宇“押”回了家,把他在幼儿园的所作所为跟他妈妈严肃地谈了,让她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不然,幼儿园再也不敢收留他了。老师走后,妈妈知道打骂阎宇根本起不到作用,气得一直流泪。阎肃回家后,妈妈哭着“揭发”了儿子在幼儿园的恶行。阎肃听到后非常生气,把当时已在床上睡着了的阎宇拽起来,朝他屁股上狠狠扇了几巴掌。这是阎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打孩子。
阎肃平素最爱孩子,打过儿子之后,他非常后悔,心里琢磨着怎样才能让儿子变好。可他的工作太忙了,还没等他想出好的办法,刚在灯市口小学上了一天学的阎宇又闯祸了:因为同桌越过了阎宇给他规定的“边界”,阎宇便打了他一顿。老师把阎宇拉到一边,批评了一通,阎宇一生气把半个教室的课桌都推倒了。年轻的女老师吓坏了,把校长叫了过来。校长非常生气,不但让阎宇写了检查,还让他的妈妈写了保证书,才同意他去上学。阎宇的顽劣让他妈妈无计可施,她坐公交车回家时,想到儿子的淘气就发愁,甚至有过跳车自杀的念头。
上小学三年级时,阎宇的淘气行为又升级了。他认识了高年级的坏孩子,不但逃课到别的学校去打架,而且学会了抽烟,还把阎肃舍不得抽的一条“大中华”偷出去,和别人一起抽掉了。很快,学校给阎肃打来电话,说他的儿子实在难以管教,要求阎宇转学。阎肃接回儿子后,决定单独带儿子一段时间。他和阎宇搬到了在北京西郊中国京剧团院里的宿舍,而妻子和女儿则住在灯市口的家中。
问题:阎肃准备用什么法子改造儿子?( )
A、奖励。B、惩罚。
离开了总管着自己的妈妈和爱告状的姐姐,阎宇很开心。阎肃却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儿子被外人看成是个“坏孩子”,但据他观察,阎宇只是太淘气而已,骨子里还是个厚道、热心的孩子。他觉得只有把儿子当成朋友来看待,才能在学习、人生方面给予他正面指引。不然,以儿子的叛逆性格,打骂说教只能适得其反。阎宇到了新的学校后,阎肃对儿子说:“只要你三天不闯祸,我就请你吃饺子(阎宇最爱吃饺子)。你想玩什么爸爸就陪着你玩。”为了吃上饺子,阎宇果然在学校里收敛多了。阎肃也不食言,儿子想干什么,或想玩什么,他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阻拦,反而主动去帮忙。他看到儿子喜欢玩蛐蛐,就帮他找来各种养蛐蛐的家伙儿:有用完的墨水瓶、罐头瓶、罐头桶、破缸子。
问题:陪儿子玩儿有利于改造吗?( )
A、有。B、没有。
一天,阎宇发现一只蛐蛐全身都变白了,好像得了怪病似的,忙去问爸爸。阎肃也不太明白,就说:“你去找李紫贵叔叔问问,他是大导演,懂得多。”阎宇就跑去问李叔叔。李导演一看,笑了,说:“它是在蜕皮,你抓的还是‘蛐蛐秧子’,等蜕完两次皮,就变成黑色了,才是真正的蛐蛐呢。”阎宇这才明白,连忙回去告诉爸爸这一重大发现。阎肃笑着说:“坏小子,人人都爱玩,但玩中有很多的道理未必人人都懂,就像这养蛐蛐一样,里面的学问大着哩。如果想什么都懂,还得多读书啊!”阎宇听了爸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以后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主动去查书。阎肃一看儿子喜欢上了书,心中暗喜,就经常帮他从图书馆借书来读。
在阎肃的正面引导下,阎宇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也变得有兴趣起来,而且开始各方面均衡发展。而对于阎宇学习上的事情,阎肃则一向很少过问。说起来可能没人相信,从阎宇上小学到大学毕业,阎肃从来没看过一次儿子的作业,甚至没认真问过他的考试成绩。1985年,阎宇在高考中,获得了所在学校的文科状元。
关键词:正面引导
家庭山:正面引导是正途。
读书的故事(20111126)
陈茂榜15岁时,由于负担家计被迫辍学到当时台湾的第二大书店文明堂当店员。他白天在书店工作,晚上住在店里,每天从早到晚要工作12个小时。日子一久,陈茂榜渐渐养成了每天晚上至少要读书两小时的习惯。
问题:每天读两小时书作用大吗?( )
A、大。B、不大。
“初进文明堂时,我只有小学毕业程度,8年后离开时,我的知识水平已经不亚于大学生了。”陈茂榜说。如今,陈茂榜已成为台湾商界奇才。在世界各地演讲时,陈茂榜总不忘对听众说:“记住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至10点之间。”
加拿大临床医学家威廉·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现称血小板),他同样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出成就的典范。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奥斯勒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规则:每晚睡觉前必须读()分钟的书。
A、15分钟。B、150分钟。
不管忙碌到多晚,就是清晨两三点钟,奥斯勒也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再睡觉。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一共读了1098本书。
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产生在业余时间,你如何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将最终决定你的一生怎样度过。
(本文改编自王一润的《晚上8点至10点之间》)
关键词:读书
家庭山;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
流沙河的故事(20111127)
有一年,台湾诗人余光中教授来蓉(成都)时,流沙河先生陪同参观武侯祠。当来到三国名将张飞塑像前时,见像前的解说木牌上写着:“张飞字益德”。两位古文修养极深厚的海峡两岸大文人,不禁大为愕然——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字翼德。和余教授相比,作为蜀中老一辈文人的流沙河先生,愕然中更添了几分尴尬:“这事如传到台湾,岂不笑我蜀中无人了么?”
事后,流沙河先生愈想愈觉蹊跷。这武侯祠乃海内外闻名的古迹,来访的中外专家学者不计其数,难道都没人发觉这个错误?武侯祠文物管理部门竟会如此粗心?是耶非耶,恐怕还要细心查证,切不可主观臆断。
问题:武侯祠张飞塑像前的木牌写错了吗?( )
A、写错了。B、没写错。
接下来,流沙河先生去查《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见原文果真载着张飞字益德。《三国志》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史学名著,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通俗小说。两者必然有所区别。尊重历史,理当以《三国志》为准。因而武侯祠张飞塑像前木牌所书张飞别号,确应为“益德”而非小说《三国演义》的“张翼德”也。
沙河先生熟知,余光中教授素来有写游记的习惯。为避免余光中教授在文章中出现失误,沙河先生赶快去信告知海峡那边的余教授。
沙河先生认为,这件事的启发有三:一是说明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二是不要认为,凡是字面上讲得通的就是正确的;三是要尊重历史记载,切不可混淆历史和小说的界线。
(本文改编自阎万辉的《流沙河先生考“益德”记》)
关键词:错误
家庭山:是耶非耶,查证是耶。
林清玄的故事(20111128)
一天,台湾作家林清玄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地上的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人,树影婆婆,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凉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林清玄感慨地说。
“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儿子反驳道。
“怎么说?”林清玄很是诧异。
“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树是很忙的呀!”儿子给父亲传起道来。
问题:地上的鸽子是悠闲的还是忙碌的?( )
A、悠闲的。B、忙碌的。
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林清玄想: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既然悠闲也是一种忙碌,那么忙碌又何尝不能是另一种悠闲呢?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完成,尤其是从事一生的事情——那必将能持续一生,而且极容易成功。
(本文改编自林清玄《开心是最好的补药》)
关键词:悠闲
家庭山:用悠闲的心态,完成忙碌的事情。
王一卜的故事(20111129)
2010年,陕西高考分数线公布,来自西安高新一中的王一卜以681分成为陕西考高文科第一名。
王一卜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形容自己的性格,“我平时也听歌,但都喜欢听八、九十年代的那些歌,我的偶像都是古人,比如李白和苏轼”。课外时间,王一卜喜欢画画,游泳,打羽毛球,以及看书。对于画画,她认为可以“沉淀心境,培养气质”。
王一卜的父亲是一名普通职员,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他们对我就是刚柔并济的管理,我母亲比较严厉,但父亲更多的是给我精神上的鼓励,他是个很幽默的人。”王一卜说。
问题:王一卜认为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
A、学习兴趣。B、学习氛围。
对于自己的学习经验,王一卜分享了三点。一,要“爱我所学,喜欢学才能够学好”。王一卜说自己从小就对历史、地理特别敢兴趣,有这方面的爱好,所以文综的成绩才能够考好。二,王一卜说自己特别喜欢和老师交往,和老师多交流沟通,“高新一中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这一点要感谢自己的母校”。三,心态的调整非常重要,“一定要淡定、平和,考试的时候其实我也紧张,但是要及时的调整,不紧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关键词:兴趣
家庭山:爱学,才能学好。
萧乾的故事(20111130)
说起教育,作家萧乾说自己的起点很难再低了。不但谈不上什么家学,小时除了木台上供的几本蒙文家谱,就是一本翻得稀烂的皇历。
萧乾所读的私塾,是一间又黑又潮湿的大屋子,是尼姑庵的一间堆房。教学法是干背,到时背不上就打。老师仰坐在一把快散架的太师椅上,成天“吧哒”他那根兼做刑具的老长老长的烟袋锅儿。不讲解,不训导,十几个孩子从早到晚扯了喉咙喊“子曰”。只要喊声不断,师生就相安无事。声音一断,或者小了下来,他就找岔儿打板子。
老师还有个职务——或权柄:他掌管一块木牌,为了限制学生出恭(上厕所),每次凭牌只放一名。于是,十几个孩子就不约而同地跑起接力:一个孩子刚回来,另一个准立刻接上去。一次,木牌一被萧乾接到手里,便立刻飞奔了出去。
问题:萧乾出去是出恭吗?( )
揣上木牌后,萧乾并没有奔向那作为厕所的空地,而是借机闲散一下,在尼姑庵里到处溜达。有时去前殿偷看尼姑焚香念经,有时在草丛里捉起蛐蛐——反正干什么都比关在那大黑屋子里开心。
(本文改编自萧乾的《我的工读生涯》)
关键词:开心
家庭山:既要学习,也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