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2011年10月合订本

点击:3156   月份:2011-10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三毛的故事(20111001



三毛有许多平凡的收藏,比如银制老别针、项链、手镯、西餐用的刀叉和所有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都能买到的小摆设、小玩偶等,它们在价格上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但却丰富了家居生活的悦目和舒适,而且“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多多少少躲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此外,三毛家里有把软椅,谁去了都抢着坐。

问题:这把软椅是怎么来的?(

A、上街买的。B、自己做的。

三毛喜欢拾垃圾,常常把街上坏死的树根、完整的骆驼头骨都摆在家里做装饰品。这把谁都抢着坐的软椅就是三毛化腐朽为神奇,用废弃的轮胎自己做的。此外,三毛还有一张自己做的沙发,外面是具有沙漠风味的彩色条纹布,下面是海绵垫,再下面则是一块棺材板。“重重的色彩配上雪白的墙,分外的明朗美丽。”三毛引以为荣。

关键词:自己做

家庭山:自己动手,变废为宝。


一杯水的故事(20111002



在一项调查中,伦敦大学的卡罗琳·埃德博士研究了两组7岁到9岁之间的男孩和女孩。一组孩子喝了250毫升的水,另一组则滴水不进。20分钟后,所有孩子参加了智力测验。

问题:哪一组孩子的成绩较高一些?( )

A、喝水的一组。B、不喝水一组。

测验结果是,喝过水的孩子成绩比没喝水的孩子高34%;在另外一个更难的翻译测试中,喝过水的孩子成绩比没喝水的孩子高23%;最后在要求从一个序列中删除部分指定字母的测试中,喝水的孩子也高出了11%

埃德博士说:“在一系列测试中,喝过水的孩子明显表现得更出色些,我们认为多喝水有益于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考试前喝杯水的孩子考试发挥会更好一些,其原因初步可以肯定的是,喝完水后大脑细胞信息流通会更顺畅。

关键词:喝水

家庭山:吃好,喝好,睡好。


陈凯的故事(20111003



上中学以后,一次陈凯的英语单元测试只考了79分,其中做错的题很简单。经过分析,母亲梁文芳发现主要是因为陈凯的基础不扎实,词汇量不够丰富,语感不强。梁文芳于是买了个复读机,笑着对陈凯说:“儿子,妈妈这次给你想了个新招儿,你可以把掌握不准的句型和英语单词都录进去,早晚多听几遍。重复是记忆之母,我认为对你会有所帮助。”陈凯眼前一亮,高兴地接过了复读机。此后,陈凯把英语单元测试中的错题和难以掌握的要点都录了下来,每天挤时间反复听几遍。

问题:用复读机加强记忆效果会好吗?( )

A、会。B、不会。

果然,利用这种方法,陈凯的英语成绩稳步提升。后来,陈凯索性把需要记忆的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点也都录了进去。

2007年,陈凯以全市第18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洛阳市一所重点中学。2010625,梁文芳第一时间查到了儿子的高考成绩——618,超过河南高考一本线66分。

关键词:复读机

家庭山:听来听去好记忆。


吵嚷的故事(20111004



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最近和一些专家合作节目,他们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很多英国人对孩子大声吵嚷。

问题:孩子能嚷傻吗?( )

A、能。B、不能。

英国教育协会的教授斯塔朋·斯科特说,对孩子大声吼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认为“对孩子怒吼,特别是重复不断地大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很大,这甚至比打孩子还厉害”。美国心理学家苏·格哈特在节目里也说,怒吼给孩子带来压力,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很不利。对孩子长期大声吼叫,压力会影响孩子大脑中荷尔蒙等一些激素的分泌,会把孩子嚷傻。

关键词:嚷傻

家庭山:聪明孩子是夸出来的,傻孩子是嚷出来的。


北岛的故事(20111005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北岛小时候贪玩,学习成绩平平,但很是聪明。有一次期中测验,满分100分的数学试卷,北岛只得了45分。这个分数太低了,北岛担心回去挨骂,便想办法在成绩册上改分数。为了改得不露痕迹,北岛动了一番脑筋。

问题:北岛将分数改成了几分?( )

A4.5分。B85分。

父亲看北岛的成绩册上数学是4.5分,就问北岛是怎么回事。“5分是满分,我差一点,所以给4.5分。”北岛说。这么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父亲还是不大相信,就去学校问了老师。回家后,北岛自然没有躲过一劫。

关键词:改分数

家庭山:差一点,改一点。


史铁生的故事(20111006



一次,张海迪去看望病中的史铁生。史铁生的夫人希米开门后,俩人说着笑着,穿过门厅,来到史铁生的卧室。史铁生当时正倚着被子坐在那里,依然宽厚地微笑着,就像十几年前张海迪第一次见到他一样。史铁生跟张海迪握手,那手有点热,有点绵软。张海迪让他躺下,他不干,非要坐着说话,说得话就像他的模样朴实而亲切。史铁生说:“你知道最近有媒体说我病危了,我这不又好了。”张海迪笑了,说:“我知道你会好的,一位女作家跟我说过,这叫‘沉船不破,破船不沉’。经常生病的人反而能抗过去呢!”

就在这时,张海迪看到墙上的一个镜框,黑白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都是七八岁的样子。他们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他们手牵着手,表情天真又稚气。“你猜猜他们是谁?”史铁生铁生问。

问题:他们是谁?( )

A、史铁生和妹妹。B、史铁生和希米。

张海迪看了一会儿,兴奋地说:“我看出来了!”原来正是他们——童年的铁生和希米!PHOTOSHOP把他们永远合成在了一起。史铁生快乐地笑了,而张海迪却忽然有点伤感,真希望他是健康的,与那心爱的人生活得长长久久。

(本文改编自张海迪的《不沉的船》)

关键词:合成

家庭山:合成过去,创造将来。


童第周的故事(20111007



1930年,童第周远度重洋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在不弄破青蛙卵的前提下,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学生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在用钢镊子剥开卵膜的同时,也把青蛙卵给撕破了。当时,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

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学生们看到,童第周像钟表工人那样细心,像绣花姑娘那样灵巧,像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

问题:童第周和其他学生做手术的方法一样吗?( )

A、一样。B、不一样。

童第周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的细心和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他灵巧的方法:他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上去就直接用钢镊子剥卵膜,而是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使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松驰下来,变成扁圆形的,然后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整个手术过程,童第周做得干净利落。“成功了!成功了!”同学涌上去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

关键词:方法

家庭山:成功更重要的是方法。


威特的故事(20111008



威特出生于18007月,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婴儿时期的威特反映相当迟钝,明显先天不足。但幸运的是,威特的父亲尽自己的能力给了威特最好的教育,使得威特不但没有表现出智力低下,反而智力超群,成为“神童”。

从威特2岁以后,父亲不论串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戏剧,到哪儿都带着小威特。而且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闻。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地周游。5岁时,威特已经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父子俩既去登山,也去寻找古迹;既去游览名胜,也去凭吊古战场。

问题:参观旅游回来,父亲会让威特汇报见闻吗?( )

A、会。B、不会。

每次参观归来,父亲都让威特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每次回到旅馆后,父亲则让小威特把看到的写在信上,邮给他的母亲和熟人。由于这个原因,威特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者的说明。如此一来,威特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关键词:汇报

家庭山:有所见所闻,要能写会道。


塔克兰的故事(20111009



1909年,美国培克兰博士正在研究一种新树脂。培克兰居住在一个老鼠活动十分猖獗的地区,夜深人静,该死的老鼠进人他的实验室,东奔西窜,横冲直撞,不但把试管、烧杯撞翻摔毁,还把一些宝贵的化学药剂撞翻流洒在地,把书籍和实验笔记啃坏。培克兰博士又气又恨,于是从朋友家里要来一只猫,想用它来吓跑老鼠。岂料这只猫懒得出奇,它吃饱喝足之后就睡大觉。即使一觉醒来,它也不过是伸伸懒腰,在实验室里闲逛,一大群老鼠在它身边窜来窜去,它连理都不理。为了对付老鼠,培克兰只好买来一只捕鼠夹放在老鼠活动最频繁的药架上,并用一块奶酪作为诱饵。第二天清早,塔克兰推门一看,大失所望:药架上的药品却再一次被老鼠搅得一团糟,而鼠夹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那块奶酪则原封不动地待在鼠夹子里。

问题:老鼠为什么没有吃那块奶酪?( )

A、不敢吃。B、不能吃。

培克兰苦笑着摇摇头,只得像往常那样,用抹布把泼洒在药架上的药品擦干净,把打翻的药瓶扶起来。忽然,塔克兰发现鼠夹上的那块奶酪有些不对劲。原来,一瓶蚁醛被老鼠撞翻后,全部泼洒在鼠夹上和奶酪上,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培克兰把奶酪从鼠夹上取下后,发觉它已经变得像木头一样硬,不管如何用力掰不动——又臭又硬,怪不得老鼠不吃呢!

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塔克兰高兴还是败兴?( )

A、高兴。B、败兴。

培克兰马上被这奇异的变化所吸引,兴奋异常。他拿着奶酪走到实验台前,操起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很显然,奶酪在蚁醛的作用下已经变成了另一种物质。接下来,培克兰用一些更大的奶酪与蚁醛进行混合,制造出一些更大的“新物质”。他惊喜地发现这种新物质不仅质地坚硬,表面光洁,而且具有防酸防腐的作用,尤其可贵的是,它不导电,是用来制作电气绝缘材料的最佳选择。另外,这种新物质还具有质轻、制成后不变形等特点,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中——这种物质,就是现在所说的“电木”,是塑料的一种。就这样,培克兰博士依靠老鼠的帮忙,成就了自己卓越的发现。

关键词:撞翻

家庭山:很多科学发现是“撞”出来的。


威特的故事(20111010



为了提高威特的运算能力,并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父亲经常同他做模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商店所卖的物品有用长短计算的,也有用数量计算的,还有用分量计算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货币也是真正的货币。

问题:谁做商店售货员?( )

A、父亲。B、威特。

既然是锻炼威特,自然是他来做店长,按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父母零钱。就这样,威特很快就从简单运算开始,水到渠成般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几何等。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买卖

家庭山:做买卖,学运算。


帕斯卡的故事(20111011



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从一份学术期刊中得知: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进行了水银实验,并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这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他觉得有关大气压的许多奥妙还没有揭开,这方面有文章可做。

帕斯卡首先按期刊上介绍的方法,重做了一遍托里拆利的实验。接着,帕斯卡设计了一个“连通器”的实验用具:将一个粗的玻璃管和一个细的玻璃管连接起来,两个玻璃管内的水是相通的。帕斯卡先在连通器内装上水,结果两边的水柱高度一样;他再向粗的玻璃管内放点水,结果两边的水柱高度不久就恢复一样;当他又向细的玻璃管内放入一些水后,水柱高度同样也很快恢复到一样。这组实验的结果完全在帕斯卡的意料之内。理由很简单,因为两个玻璃管的口都是开着的,都受到同样的大气压。接下来,帕斯卡又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先用一个大活塞塞入粗玻璃管内向下挤压到一定值,结果细玻璃管内的水喷了出来;然后,他又将一个小活塞塞入细玻璃管内向下挤压到与刚才相同的数值。

问题:粗玻璃管的水有何变化?( )

A、喷出来。B、没喷出来。

结果粗玻璃管内的水柱仅稍稍上升了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帕斯卡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帕斯卡顺着这条思路,又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将两个玻璃管的开口都塞上活塞,然后分别在两个活塞上施加压力。经实验,他发现在细玻璃管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就会在粗玻璃管活塞上产生()的压力。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内容?( )

A、较小。B、较大。

没想到,粗玻璃管活塞上竟然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帕斯卡陷入了沉思。功夫不负有心人。 164810月,帕斯卡发表了论文——《论液体平衡》,阐述了密闭流体传递压强的规律,即“帕斯卡定律”:加在封闭容器中的液体任何一部分的压强(即垂直作用于液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必然按原来的大小向各处传递。也就是说,在粗细连通器上,在小活塞施加一个小压力,就可以在大活塞上得到一个大压力。比如,如果大活塞的面积是小活塞面积的100倍,那么,在小活塞上施加1千克压力,在大活塞上就会产生100千克向上的力。

问题:发现这个定律有意义吗?( )

A、有。B、没有。

这个定律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后来,人们在粗细连通器的基础上,用金属代替玻璃,用油代替水,并将油缸设计成油泵——液压机由此诞生。

关键词:实验方案

家庭山:多种方案,多种发现,多种应用。


挪动的故事(20111012



有这样一道智力题:

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不是数字对调),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如果你还没有想起来怎么做这道题,就请先重温一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如果你看过的话。主人公安迪本是一位银行家,因为被错判入狱,不得不在牢狱里度过余生。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相信“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后来,如其所愿,这位银行家成功越狱。影片中有这样二个镜头:一,安迪和狱友一起修葺监狱的屋顶,他们在监狱的屋顶上坐成一排,喝着冰镇啤酒,“就像是一个自由人,正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二,安迪坐在监狱长的办公室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婚礼时,所有囚徒抬头仰望天空,恍惚之间,这座消失了音乐的肖申克监狱像是洗礼人心的教堂。

问题:这两个片段都和什么有关?( )

A、高处。B、低处。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里的二个镜头都与高处有关:第一个镜头中的屋顶,第二个镜头中的“天空”。而这道题的答案也正是在高处。也就是说,只要将算式中的一个数字往高处挪一挪就大功告成。

问题:挪动的是哪个数字?( )

A1B2

很简单,你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平方即可。接下来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等式:101-102=1

为什么这道题让许多人终于放弃,想来还是因为思维定势:一说到“挪动”,他们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而如果你不受制于这种约束,让每个数字都东奔西突、上蹿下跳,活跃到在你的眼前跳舞,你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了。也就是说,我们常常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个体的维度、神性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奔右突、左右逢源,而忘了上下求索,站在一个高处张望,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你能超拔于时代之上、人群之上,你就能获得一个智慧人生,造就一个财富神话。

(本文改编自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

关键词:高处

家庭山:左奔右突,上下求索。


克莱尔的故事(20111013



英国艺术家克莱尔女士在上海美术馆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美术课,令中国教师大开眼界。

教室的地板上,一张张大幅白纸围成一个圆圈。克莱尔指挥孩子们就位,一人一张纸,说:“开始画吧,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大多数孩子选择画放在屋子中间的一瓶花。 5岁的马栎程却画了一座线条极其简单的房子。“Verygood!”克莱尔走过来向她竖起了大拇指。5分钟后,克莱尔让孩子们围着圆圈顺时针轮换座位,接着画( )的画。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内容?( )

A、自己。B、别人。

听说是接着别人的画,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趴在画纸上,在前一个孩子画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尽情挥洒。几次换位下来,一幅画经过四五个孩子的手,摆在面前的已经是形态各异了。两个小时的课,新颖的方式加上克莱尔不断的鼓励,气氛始终轻松活泼。

克莱尔女士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英国经常参与学校的美术教育。她认为这样的上课方式有四个优点:“第一,孩子们经常轮换就不会感到无聊,从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二,孩子不会因为固定在一幅画上而患得患失;第三,每次轮换都面对别人的思维,可以给孩子以新的启发;第四,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轮换

家庭山:思维接龙,益智易趣。


欧立希的故事(20111014



保罗·欧立希是20世纪初德国一位年轻的医生。欧立希的老师科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他首创的“细菌染色法”——即用染料使细菌着色死亡的办法,为细菌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受老师的影响和教育,欧立希对细菌学极其感兴趣。在医院里,欧立希常常看到许多受各种细菌折磨的病人,尤其是那些苦不堪言的梅毒患者。他想,如果有一种药物,既能有效地杀死人体内的病菌,同时又对人体安全无害,那么细菌也就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了。“既然染料能渗入细菌内部,使细菌着色而死亡,那么借用染料能不能在生物体内杀死病菌呢?”欧立希决定试试看。

欧立希和助手选择了锥体虫作实验,这种锥体虫进入小白鼠的血液后会不断繁殖,最后使小白鼠得病死亡。他们把含有锥体虫的血液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身上,再给小白鼠注射不同的染料。一种染料试过了,再换另一种。欧立希和助手们一丝不苟地重复着实验,认真地观察、记录,希望能够发现某种染料能挽救小白鼠的生命。可是,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染料已经达到500种了,仍不见效,千百只小白鼠都成了锥体虫的牺牲品。

问题:欧立希会改变实验的方法不会?( )

A、会。B、不会。

“如果在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呢?”欧立希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法,助手表示赞同。这一次,欧立希往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再把这种加入硫化物的染料注入害锥体虫病的小白鼠身上。几天后,欧立希从病鼠身上抽出少量血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啊!血液里的锥体虫已经少了很多!”欧立希兴奋地大叫起来。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又过了几天,欧立希再次从病鼠身上抽取少量的血液进行观察,发现血液中的锥体虫比上次又少了许多。但是,当欧立希发现血液中锥体虫完全消失时,小白鼠也死了。“锥体虫的消失,说明它们是被含有硫化物的染料杀死的。可是,为什么小白鼠还是死了呢?”助手不解地问。“这并不矛盾。小白鼠的死,可能是因为我们加入的硫化物太多了。”欧立希解释道。

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欧立希偶然从一本化学杂志上了解到,在非洲流行着一种可怕的昏睡病,患者陷入无休无止的睡眠之中,最后在昏睡中死去。这种昏睡病是由于某种锥体虫进入人体血液所引发的。有一种化学药品名叫“阿托西”,它能够杀死人体内的锥体虫,使病人免于死亡,但眼睛却因视觉神经受到损害而失明。“这和我用掺有硫化物的染料杀死锥体虫的实验是多么的相似!”欧立希一阵激动。“能不能把这种‘阿托西’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改变一下,使它既能杀死锥体虫,又不影响人的健康呢?”欧立希的实验有了新的方向,他迅速找到了改变“阿托西”结构的各种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注射到病鼠身上。

问题:改变“阿托西”实验最后成功了没有?()

A、成功了。B、没成功。

经过一次次的试验,1909年的春天,欧立希小心地将一小撮淡黄色粉末稀释后.注射到患病的小白鼠身上。结果,小白鼠体内的锥体虫不断减少,并渐渐地完全消失了,而小白鼠却越来越活泼,充满了活力——试验成功了!

后来,欧立希把这种神奇的药剂称作“606,它成为医学上治疗梅毒等病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被人们誉为“梅毒的克星”。但是,欧立希在成功面前没有陶醉,更没有驻足不前。1912年,他又成功地制成一种比“606更安全有效的治梅毒新药——“914

关键词:方法

家庭山:求新始于求变。


猜谜的故事(20111015



毛泽东喜欢谜语,尤其喜欢制作谜语让大家猜。比如,他曾出谜面“慢慢走”,打一人名,答案是“徐向前”,可谓妙趣横生。同时,包罗万象的毛泽东诗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而受到亿万读者的喜爱,流传甚广,因此也被民间的许多制谜高手作为创作题材,且涌现出不少佳作来,颇值玩味。

如,将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一句为谜面,打水浒人名二,谜底是“时迁、史进”。

再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为谜面,打一字。

问题:这个字是什么?( )

A、可。B、奇。

谜底是“奇”。此谜采用离合增损的手法,猜时先将“大河上下”进行上下组合,然后再根据“顿失滔滔”的意思,去掉“三滴水”即为谜底。此谜扣合得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

关键词:猜谜

家庭山:猜谜活跃思维。


威特的故事(20111016



有时老威特当孩子,让小威特做妈妈给自己下各种命令去执行。而老威特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小威特没看出来并加以指正,那他就失去做了母亲的资格。但是,小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来,于是就一本正经地给提意见。有时,老威特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老威特故意不认账,这时小威特就用父亲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斥责父亲。

还有的时候,老威特当学生,小威特当先生讲课。讲课后,小威特让父亲重复自己讲的内容。

问题:老威特会故意重复错误吗?( )

A、会。B、不会。

为了培养小威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老威特故伎重演,故意把小威特讲的地方说错,让他指正。如果小威特一发觉了,自然就学着大人的样子批评父亲;而如果小威特没有发觉,就失去了当先生的资格。

关键词:指正

家庭山:给孩子指正的机会。


司马光的故事(20111017



一天,司马光和姐姐捡了一些嫩核桃,在堂屋里砸着吃。司马光把剥出来的核桃仁放到嘴里嚼了一口,立刻就吐出来,边吐边喊涩。姐姐笑他,应该把外面那层嫩皮剥掉才好吃。司马光要剥那层薄皮,可怎么也抠不下来。姐姐虽然会吃,但一时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这时候,一个使女看见司马光费劲的样子,便教给他一个方法。

问题:侍女的这个主意费劲不费劲?(

A、费劲。B、不费劲。

侍女说:“核桃皮这样硬抠不行,把核桃仁放在茶碗里,用开水一泡,再稍微一搓就掉了。”司马光照着这个方法做,果然很灵。

关键词:方法

家庭山:费劲只是方法不对。


毕加索的故事(20111018



一天,有画家拿画来给毕加索看,那是一些素描。毕加索开始一张张地看它们,近看,远看,必要时就戴上眼镜看细部。那样子仿佛他过去从来没见过什么是素描似的。他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它们,他把一切置之度外,完全沉浸在他在看的东西上,这样出格的好奇心,这样专注的能力,让每个见到的人都很吃惊。“人们通常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会错过很多东西。而集中注意力,是塞尚(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成为塞尚的原因。当塞尚在一棵树跟前时,他会非常入神地看他眼前的东西。他盯着它,活像一个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通常一个画家就是这样子。”毕加索说。

又一天,某青年带来一张塞尚的画,请毕加索鉴定。毕加索仔细地看了画之后告诉他,这是张不错的风景画,但不是塞尚的真迹。青年坚持说,这画是从塞尚画室中得到的,所以不可能不是真迹。

问题:毕加索还坚持自己的看法吗?( )

A、坚持。B、不坚持。

毕加索开始生气了:“你可以一千次是对的,你也可以给我提供一千个证据,但这依然不是塞尚的真迹。”青年走后,毕加索还在唠叨这事:“好像我不知道谁是塞尚!他是我的,我唯一的大师!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看过他的画?我花过很多年研究它们。塞尚!他对于我们是父亲一般的人物,他是我们的保护者般的人物。”

毕加索对塞尚作品的仔细观看,让他对其作品熟悉到这种程度:住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坦因一直遗憾她和弟弟分家时,有一幅塞尚的苹果静物没有留下来。毕加索听到了对她说:“不必遗憾,我来画一张给你。”1914年的圣诞节,毕加索带给她一幅静物画,完全是塞尚那幅作品的精确复制。

显然,毕加索仔细研究他中意的艺术家,绝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一个能深入奥秘的人,就是能创造奇迹的人。

(本文改编自王瑞芸的《毕加索的别样人生》)

关键词:深入

家庭山:深入奥秘,创造奇迹。


梅森的故事(20111019



建筑师梅森设计了一座位于中央绿地旁的办公大楼,大楼有三个出入口。大楼竣工后,有人问他通向办公楼的人行道如何设计。“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梅森回答。草籽很快就铺满了大楼周围的空地,并随着夏季的来临,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什么都不用做,顺其自然吧。”梅森笑着说。

问题:顺其自然能设计出人行道吗?(

A、能。B、不能。

夏天过后,通向大楼的草地上被踩出了三条小道,有的宽一些,有的窄一些,弯弯曲曲、曲折有致。然后,梅森让施工人员按照人们踩出的小道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不用说,这些人行道的设计既满足了人们行走的需要,又自然优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关键词:顺其自然

家庭山:自然之道是成功之道。


律师的故事(20111020



20世纪60年代,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地方高等法院受理了一桩棘手的刑事案件。有人被控犯有杀人罪,但由于被害人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法院无法认定所谓的被害人已经死亡。不但如此,在辩论中,被告的辩护律师还出人意料地玩了一招,让在场的法官和陪审团成员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当时,这个辩护律师站起来,举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随即把目光转向法庭的入口处,说:“再过一分钟,在本案中被认定已经死亡的那个人,将通过这扇门走进法庭。”人们一下子惊呆了,难道被害人真的没有死?于是,除了被告以外,几乎所有在场人士都把目光投向法庭的入口处。可是,一分钟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就在大家发出嘘唏不满之声的时候,被告的辩护律师不慌不忙地说:“刚才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是我虚构的情节。但既然大家都向入口处看去,就证明了一点:你们并不能完全肯定那个人已经死亡。基于这一点,所有指控都不能成立。”说完后,他得意地坐了下去,直把法官和陪审团的人弄得目瞪口呆。

问题:这个虚构的情节对主控方有利吗?(

A、有。B、没有。

正当被告的辩护律师稳操胜券的时候,主控方的律师凯勒站起来反驳说:“没错,刚才大家都在看门口,这说明大家对被害人是否死亡还心存忧虑,这不足为奇,因为他们中没一个人是当事人,所以任何一种推断都有可能。但是,您的委托人,就是本案被指控杀人的当事人,他并没有朝门口看。这说明他根本就不相信被害人会从那扇门里走进来,因为他知道被害人的确已经死了。”

真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凯勒抓住对方的破绽,将计就计,使被告的辩护律师弄巧成拙,并最终促使嫌疑人被定罪。这个案例后来被收入美国联邦法院的案例汇编,成为法学界的经典。

关键词:将计就计

家庭山:将计就计以反制。


齐白石的故事(20111021



解放初期,作家老舍去看望已九十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并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

这显然是一个难题。因为绘画是视觉艺术,要在尺幅之上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形象,是很难的;而且背景是特定的“山泉”,限定通过山泉来表现十里蛙声,这就更难了。但难是难,却难不倒我们的绘画大师。几天后,齐白石老人就交给老舍一张完美的答卷。老舍一看,是一幅四尺多长的立轴,上面画的是山涧乱石倾泻出一湍急流,急流中是几个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的(),高处则抹了几笔远山。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 )

A、青蛙。B、蝌蚪。

(答案:蝌蚪)

齐白石这幅画就由这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构成,布局得体,十分和谐。虽然并没有出现一只鼓腮噪鸣的青蛙,但游动的小蝌蚪(循声找妈妈)让人不由得展开联想,隐隐如闻十里蛙声。老舍看了,深深叹服这位经验丰富、善于创造的老画家的艺术构思的巧妙。

关键词:联想

家庭山:由此及彼,化虚为实。


贝尔德的故事(20111022



1906年,年仅18岁的贝尔德从故乡苏格兰移居到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着手电视机的研制。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世界上许多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和大工程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但都没有成功。然而,从未进过大学门槛的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成功。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从旧货摊、废物堆里找来种种代用品,装配了一整套用胶水、细绳、火漆及密密麻麻的电线黏合串联起来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用这套装置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不断改进。

问题:贝尔德的发明会成功吗?(

A、会。B、不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图像还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廓,发射距离也只有31925年,在苏格兰两兄弟500英镑入股资金资助下,贝尔德和自己唯一的“助手”——一个叫“比尔”的木偶头像开足马力,实验一件又一件的装置。当年102日下午,贝尔德按动了一台能让光线转化为电信号的机器上的按钮,“比尔”的头像一下子清晰逼真地显现出来。贝尔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兴奋得一跃而起——实验成功了!

关键词:功夫

家庭山:成功来源于功夫,而不是资格。


艾尔迪什的故事(20111023



保罗·艾尔迪什1913年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父母都是数学教员,他则是一个数学神童:4岁那年,他告诉母亲说他发现了负数,把他母亲吓了一跳。17岁那年,他和另一家数学神童瓦索尼会面,叫瓦索尼给他一个4位数字,瓦索尼就说2532,然后他立刻就说2532的平方是6411024,对方听得傻了眼。他又问瓦索尼,勾股定理有几种证明的方法。瓦索尼说他只知道一种,而艾尔迪什说他至少会37种。“艾尔迪什说完这些之后,说他得跑了,后来他真的就跑了——不是走而是跑。他这个人从来就不会慢慢地走路,而总是一路小跑。”瓦索尼后来回忆说。

艾尔迪什在大学教学期间,一次偶然看到黑板上两位数学教授写的一个函数的解决办法,可能问题比较复杂,算式几乎写了满满一黑板,有三十多行。艾尔迪什朝黑板看了一眼,问了几个问题,然后把他的解决办法写了出来。

问题:艾尔迪什的算式有几行?( )

A、两行。B、十行。

看着只有两行的算式,两位数学教授惊呆了:“这不是魔术是什么呢?”

关键词:办法

家庭山:简便算法就是数学魔术。


马钧的故事(20111024



马钧,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大师。他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誉。

扶风县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之地,那里大多数人家以织绫为业,每天晚饭后,家家都传出叽咔叽咔的织绫声。当时的织绫机叫“提花机”,是汉昭帝时一位不知名的女发明家创造的。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经线要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综”是使经线上下开合交替的接受纬线的装置,而每一“综”则由一个叫“蹑”的踏具操纵。提花机最初为120120,后来虽有改进但仍然要用5060根经线织绫,每穿一根纬线就得踩5060下蹑,劳动强度极高,效率很低,年老妇女织起来非常吃力。

能不能将织绫机改造得省力一些呢?看着母亲日夜操劳,马钧想。虽然家穷读不起书,但马钧求知欲很强,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事物,善于动手,练得心灵手巧。他认真观察母亲织绫的一举一动,并蹲下身子仔细分析绫机的部件。“看起来,改进绫机,关键是把蹑的数量减少。”然而,马钧看了又想,想了又看,就是想不出减少的办法。马钧于是走出家门,到外面寻找灵感。

在村外大路上,马钧看到一群孩子在路边一棵野核桃树下围着打转,想把核桃弄下来。一个孩子爬上了树,可核桃长在树枝上,他刚伸手,树枝一晃,差点掉了下来,小伙伴赶紧让他下来。有的小孩捡起石头土块往上扔,不仅未打下核桃,石块掉下来,差点砸伤自己。这时,一个孩子想了个主意,叫大家解下裤带结成一根长绳,在一端系上石块,使劲往树上一甩,绳子从一根树枝上绕了过去。然后,他把绳子两端捏在手里,使劲一拉,一下子掉下来十多个核桃,再一摇晃又掉下来不少,孩子们欢呼跳跃。

问题:马钧有了灵感没有?( )

A、有了。B、没有。

这个主意让马钧眼睛一亮:既然一条长绳一次能摇下来十多核桃,那么用一个长蹑取代几个小蹑,蹑的数量不就大大减少了?马钧兴奋地跑回家立即动手,两天后做成了12块蹑板及相关机械,然后把新蹑板安装在绫机上。傍晚时分,马钧坐在绫机上,将第一块蹑板试踩了一下,虽然费了很大的劲,但他看到,绫机上的经线一下子给提起了好几根。成功在望,马钧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踩起来还那么费劲呢?马钧钻进绫机下面,仔细研究,发现原来是蹑板离座位太远,所以踩起来吃力;还有一个原因是,蹑板和关连的部件都是新做的,木料未干透,所以转动不灵活。就这样,马钧进一步改进,成功把绫机改为12蹑,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不久,各地都相继采用了马钧的新绫机,绫的生产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关键词:灵感

家庭山:生活是灵感的源泉。


画家的故事(20111025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独眼、缺手、断脚,却很爱面子。他很想将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孙瞻仰。于是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这个画家将国王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

问题:国王对这幅画满意吗?( )

A、满意。B、不满意。

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说:“我这么一副残缺像,怎么传得下去!”于是就把这位画家给杀了。

接下来,他们又请来第二位画家。第二位因有前车之鉴,不敢据实作画,就把国王画得圆满无缺,把瞎的眼、缺的手和断的腿都补上。

问题:这次国王满意吗?( )

A、满意。B、不满意。

谁知,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给宰了。

紧接着,国王又叫来第三位画家。写实派的给杀了,完美派的也给宰了,该怎么画呢?绞尽脑汁后,这位画家画了一幅国王瞄准射击的侧身像:那只瘸腿跪着,瞎眼“闭”着,残手隐者。总之,在一种特定的场景下,国王的缺点全部被巧妙地掩盖着。国王看后十分喜欢,大大奖赏了他。

关键词:巧妙

家庭山:用智慧作画。


杜志刚的故事(20111026



2003年,在部队号召“科技大练兵”的背景下,驻锦某部耗资近四万元与北京某大学联合研制一种“感应式对敌宣传器”。根据设想,这种宣传器研制成功后,人一旦进入宣传器感应范围,宣传器会自动感知,并播放宣传口号,来达到瓦解敌军士气的目的。但因为研制经费、时间等多种因素,这个产品只会鸣叫,不能播放语音。但因为这个构想太好了,这个像炸弹一样的不成熟的产品还是被上级选中进京参加科技练兵成果汇报展。

更加不幸的是,由于当初装的不是太阳能等能量可续电池,在进京前11天,这个宣传器没电了,而且出于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原因,某大学把宣传器外壳全部封死。这下部队可犯了难:拆开吧,怕装不好,到时连个完整的东西都没有,无物可展;不拆吧,眼睁睁看着会叫的东西变哑巴了,对展出效果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不参加展览差不了多少。眼看着近半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部队紧急和某大学联系,可因时间紧,需要加班,人家开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天价,锦州的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因时间太紧或价钱太低而不接这个活。就在这时,部队接到了首长三天后要来验收的通知,无奈之下,部队向某专利部门求助。专利部门在第一时间把一个叫杜志刚的发明家引荐给了部队。

杜志刚听了部队对产品的要求后,说别担心,他保证第二天就弄个会发声的来应付军首长的验收,等到进京参展时,他不但能做出太阳能电池的,还保证把只会鸣叫的产品做成真人发声的。部队一看引荐的人既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工程师,还一见面就打这样的包票,眼神里充满了疑惑。没想到,第二天晚上,杜志刚就把会发声的宣传器交给了部队。

问题:杜志刚的这个宣传器外形像炸弹吗?( )

A、像。B、不像。

杜志刚的这个宣传器十分精美可爱,外形是用塑料全封闭烟灰缸做成的,全没有了原来那种拒人千里的炸弹相似的外形带给人的恐惧感。四天后,杜志刚果然又带来了从结构到外观都是全新的“感应式对敌宣传器”,不但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是真人语音发声,而且外观更加人性化,感应距离更长,还加装了降落伞自解脱装置,风一刮就会把降落伞刮走。这么一个优秀的产品,切切实实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圆满完成了汇报展出任务,同时也相信了发明家特异型思维的力量,不是那些只会读死书,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博士、硕士所能比的。

关键词:发明家

家庭山:发明家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专家。


约翰的故事(20111027



约翰是一家公司的总裁。有一次他跟太太去旅游,小孩被绑架了。绑匪要求赎金100万美金。夫妻二人再三考虑,还是报警求助。不幸的是,歹徒好像洞悉警方的侦察手法,对于警方的行动了如指掌,因此警方始终无法救出约翰的小孩。经过几天的煎熬,约翰父亲决定答应歹徒的要求交付100万美金,让他们的小孩能安全回来。

就在这时,电视里报道这起绑架案的新闻分析说:“从过去的记录来看,这类案子中,即使歹徒得到了赎金,人质安全回来的几率还是很小。”约翰于是想:“既然这样,我何不把这笔赎金变成赏金,让全市的人来帮我救小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许我的小孩获救的机会更大一些。”打定注意之后,他就直奔电视台,他利用新闻局早报的时间,在电视上公开向大众宣布他的小孩被绑架的事件,他希望大家能帮忙救出他的小孩。说罢,约翰把()万美金全部倒在主播台上。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数字?( )

A100万。B120万。

然后,约翰对大家说:“只要谁能帮我救出我的孩子,这120万的赎金就成为悬赏的奖金。”

约翰这一举动,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尤其是绑架约翰小孩的歹徒,看了约翰把赎金变赏金的报道后,更是不知所措。有的歹徒认为,约翰现在把赎金变赏金,不如把小孩送回去,假装是救出小孩的英雄,就可以拿到比赎金还多的赏金。但歹徒首领却坚持反对把小孩送回去。这样一来,本来行动一致的歹徒,因意见不一,且互相争执,最终起了内讧,互相残杀。他们的内斗惊动了附近的邻居,有人马上报了警。不用说,警方迅速将他们逮捕归案,并成功地救出了小孩。

关键词:赏金

家庭山:破常规破案,赎金变赏金。


土豆的故事(20111028



当高产抗病的土豆传到法国时,为了提倡种植这种土豆,法国当局花大力气宣传,但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在于对新生事物和当局的做法持有怀疑态度,以至于优良土豆被冷落,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人迹罕至,几乎无人问津。当局一时束手无策。于是有人建议采取相反策略,不但不再费尽口舌推广,而且还要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派驻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说不定有效果。当局无有他法,只好试试看。

问题:这个建议会有效吗?( )

A、会。B、不会。

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派兵把守呢?被吊起胃口的农民无不好奇,不断趁着哨兵的“疏忽”而溜进去把地里的“宝贝”偷走,种在自家地里,用心侍弄,看到底能长成什么样。一个季节下来,此种土豆的优点迅速广为人知。当局趁势予以推广普及,高产优质土豆终于成为法国农民最受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关键词:相反

家庭山:吊胃口胜于费口舌。


梅森的故事(20111029



为了发明能使食物处于最佳受热烹饪位置的炊具,美国发明家斯坦·梅森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层层放有实验物的隔板放进微波炉,以观察微波炉的“热点”分布模式。

问题:隔板上放的实验物是什么?(

A、特制物品。B、普通物品。

梅森把玉米粒放进微波炉,观察哪些地方的玉米先爆成玉米花。这样,梅森轻松发现了微波炉的“热点”分布模式:它们不在入口,也不在中央,而是呈一种蘑菇云状。据此,梅森发明了适合这种模式的烹饪盘。

关键词:玉米粒

家庭山:于平凡之物品中见伟大之发明。


好酒的故事(20111030



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争相夸耀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民族的好酒作证。中国人拿出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几欲倾倒。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了伏尔加,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德国人取出威士忌,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

最后,大家把目光朝向旁边一言不发、两手空空的美国人。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地各种酒都倒出一点。

问题:美国人把酒倒进了几个杯子里?( )

A、一个。B、五个。

美国人把五个国家的酒分别倒出一点,混合在一个杯子里,平静地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我们随时准备召开世界文明智慧博览会。”其他人顿时哑巴了。

附:关于鸡尾酒的来源

1、“鸡尾酒”是美国独立战争时在纽约州韦斯切斯特县一家的小酒馆里诞生的。一天,当这家酒馆各种酒都快卖完的时候,一些军官进来喝酒。女服务员贝特西就把所有剩下的酒都倒在一个大容器里面,随手从一只大公鸡的尾巴上拔下一根毛,用它来搅匀几种掺在一起的酒。当贝特西给他们送上这种酒时,一名法国军官看酒杯上面有根鸡毛,喝着也不错,便举杯用法语喊了一声“鸡尾万岁”。“鸡尾酒”便由此而得名。

2、在1795年,一个移居到美国奥尔良的法国药剂师,用酒、糖、柠檬甚至苦艾调制各种混合饮料。由于他用的是一个蛋杯(法语coquetier)来调剂量,而把这种饮料称为“Coquetier”。后来,人们逐渐把这种药用饮料忘掉,并用此名改称一般含酒混合饮料。由于Coquetier的发音近似“鸡尾”(cooktail)的读法,故将此酒命名为“鸡尾酒”。

关键词:混合

家庭山:博采众长,合而为一。


郑和的故事(20111031



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一块块,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问题:这种娱乐工具是什么?( )

A、骨牌。B、麻将牌。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

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

问题:“一条”、“二条”等跟什么有关?( )

A、缆绳。B、捕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如痴如醉、乐不思乡、废寝忘食,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于是,郑和给这种娱乐工具起名为“麻将”。

问题:“麻将”中的“麻”指的是什么?( )

A、麻绳。B、麻痹。

郑和想: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空虚的精神,使他们不再感到空虚,那就叫做“麻将”好了。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工具。

关键词:娱乐

家庭山:会玩儿也是创造力。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