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点击:2209 月份:2012-10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亨塞尔的故事(20120901)
塞缪尔·亨塞尔原本是18世纪晚期牛津大学的教授,因为酗酒而名誉扫地,其学院生涯也因此而终止。迫于生计的他不得不在教堂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但他仍然嗜酒,一次他甚至被一家酒厂告上了法庭——因为他欠了这家酒厂420英镑。
亨塞尔的嗜酒如命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激发了他的灵感,搞出了一项发明。
问题:亨塞尔的发明跟酒有关吗?( )
A、有关。B、无关。
亨塞尔发明了一个从红酒瓶里拔出木塞的精巧工具——开瓶器。亨塞尔的这项发明在1975年由一位工匠帮他申请了专利,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亨塞尔只是剽窃了别人的发明,但他仍因为最早的开瓶器设计而被载入史册,很多他早期制作的模型样品都被保留了下来。“亨塞尔牧师的创新在于他在螺旋锥与把手中间,加上一块铁盘,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顺时针旋转方式。”
(本文改编自肖磊的《日常事物与隐形英雄》)
关键词:灵感
家庭山:把嗜好变成创造。
卡尔的故事(20120903)
通过对儿子的教育,老卡尔·威特发现玩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玩之中可以逐步开发孩子的智力。用老卡尔的话说,“小卡尔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都是通过游戏玩出来的”。
老卡尔通过游戏训练儿子的正确发音,让他准确地说出一些常见的同义词、反义词,快速地丰富词汇。像“动物怎么叫”或让他“指出相同颜色的物品”、“说出正反词”等,就是属于这类语言训练的游戏。
为了从小培养儿子敏锐的观察力,老卡尔时常和他玩一种“什么不见了”或“什么又来了”的游戏。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老卡尔让儿子看清楚桌子上或盘子里放的东西,并要他尽快记住它们后闭上眼睛,老卡尔则悄悄地取走或加上一件物品,再让他睁开眼,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卡尔回答对就算赢了,反之就算输了。
有一次,老卡尔给儿子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他闭上眼后,既没有拿走也没有增加任何一件物品,只是把物品的位置调换了。当时,小卡尔睁开眼看,奇怪地看着这些物品,他觉得父亲肯定 “动了手脚”,却又不知增加或减少了什么。在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老卡尔告诉他物品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当时他很生气,说父亲不遵守游戏规则,在欺骗他,不算自己输。
问题:老卡尔认为儿子算不算输了?( )
A、算。B、不算。
老卡尔告诉儿子,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他的观察力,既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只能算他输。结果第二次,卡尔聪明了许多——他不仅像以前那样尽力记物品的外观,还尽量记住它们的数量。
就这样,老卡尔时时刻刻都在利用游戏对儿子进行有效的、由浅入深的训练,让他的观察力得到快速发展。渐渐地,小卡尔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观察力越来越敏锐,对某些物体的数量也特别敏感。就算只看一眼天空飞翔着的一群小鸟,他也能准确地说出一共有多少只。
(本文改编自《卡尔·威特的教育》)
关键词:游戏
家庭山:游戏开启智力。
曾凡一的故事(20120905)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曾凡一出身子书香世家、科学之家。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从事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研究。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曾凡一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实验室里成长,年仅十岁就穿着白大褂像小大人一样摆弄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对她来说,这个世界正如爱丽丝的仙境一般,有着太多神奇的地方。父母在做实验,她也在其中探索一些属于自己的“科学发现”。
木匠的孩子生来会钉钉子。在实验室里长大的曾凡一在玩乐的过程里,无形中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可是有一次,曾一凡不小心加错了样品,觉得自己闯了祸,担心被批评。可没想到父母非但没有批评,反而好好( )了她。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 )
A、安慰。B、表扬。
没想到,父母反而好好表扬了曾凡一。因为从她的“失误”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这让她高兴万分,“原来,很多科学的新发现会从偶然的事件中浮现出来。”
(本文改编自《曾凡一,科学可以很美丽》)
关键词:加错了
家庭山:歪打正着,误打误撞。
爱贝尔的故事(20120907)
1911年冬季的一天,在美国一家大医院里,一位名叫爱贝尔的年轻医生正在抢救一个患尿毒症的病人。虽然爱贝尔采取对症的抢救措施,但病人最后还是停止了心跳。作为一位善良而有责任心的医生,爱贝尔对病人的死去十分难过。他知道,尿毒症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他认为,面对病人及其家人期盼的目光,医生摇着头对他们表示“无能为力”,那是整个医学界的失职。“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贝尔开始了尿毒病治疗的研究工作。他从资料上了解到,许多医学专家都针对肾脏试验过这样那样的治疗方法,可效果都不理想。爱贝尔于是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问题:爱贝尔这个大胆的想法是什么?( )
A、改造肾脏。B、重造肾脏。
“制造一个人工肾脏,替代尿毒症患者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肾脏的工作!”爱贝尔当即着手实验。
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血液里的各种新陈代谢的废物过滤出来,形成尿液。在肾脏里有一层奇妙的滤过膜,起到“筛子”的作用。因此要造人工肾脏,首先要造一个能将血液里的废物滤去的膜。爱贝尔将完成临床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寻找滤过膜的工作上。他将所有收集到的薄膜都进行试验。可这些薄膜要么“筛孔”太小,连废物也滤不下;要么“筛孔”太大,连血液里的红细胞、蛋白质等都滤了下来。要寻找到“筛孔”大小恰到好处的膜谈何容易!
问题:爱贝尔得到合适的薄膜没有?( )
A、得到了。B、没得到。
正当实验陷入困境之时,爱贝尔的一位同行给他提供了由火棉胶制成的薄膜。爱贝尔将薄膜铺在漏斗上,然后再缓慢地倒入狗的血液,只见一滴滴的清液往下滴。经过化验,证实滤出的清液中只含有尿素氮等废物,而不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爱贝尔高兴极了。1913年,爱贝尔发明了一种原始的人工肾脏。为了让同行们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爱贝尔邀请医学专家观看人工肾脏在兔子身上的使用情况。他在大白兔的动脉和静脉各插入一根细管子,将两根细管子与一根由火棉胶制成的管子相连,并将火棉胶管浸在一个盛有生理盐水的盆中。这样,血液从动脉出来,经过火棉胶管过滤,又流回静脉中。可是有两大原因使爱贝尔的发明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无法用于临床:一是血液离开人体,很快就会凝结;二是血液在经过人工肾脏时,需要泵之类的机器保持血液流动速度。
1923年,德国医学家哈斯对爱贝尔发明的人工肾脏进行改进:在血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肝素,使血液不凝结;用采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动泵对过滤的血液加速。至此,人工肾脏替代技术已经初步成熟。之后,荷兰医学家考尔夫对哈斯的人工肾脏又做了重大改进:采用性能极好加大面积的赛璐玢醋酸纤维薄膜作为透析膜(即滤过膜),在人工肾脏上安装上血泵等,使人工肾脏真正走向临床,拯救了许许多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重造
家庭山:人工重造,精益求精。
卡尔的故事(20120909)
1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威特认为,游戏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只要游戏有浓厚的趣味,孩子就会乐此不皮,全力以赴。因此,老卡尔非常注重通过有趣的游戏来开发儿子的智力。
比如,为了培养儿子的记忆力,老卡尔绞尽脑汗,细心地为儿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他发现,那些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会唤起儿子对过去感知过而不在眼前的事物,经过不断的重复,儿子的记忆就非常完整和准确了。同时,老卡尔我时常运用语言对行为和实物进行描述来唤起儿子的记忆。因为孩子的头脑中,形象与语言词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和儿子的游戏之中,老卡尔不仅注意培养他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更特别着重培养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游戏中,让儿子毫无拘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模拟和创造他所体验的世界,让儿子自己构思主题、安排情节、分配角色、制定规则,让他自己去构思、去策划、去组织、去实施。
问题:老卡尔会和儿子一起玩儿吗?( )
A、会。B、不会。
在玩的过程中,老卡尔和儿子友好相处,相互配合,有时和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他的协调、合作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这些主意、办法老卡尔并非直接告诉儿子,而是启发式的。
小卡尔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就是搭房子。在游戏中,他逐渐对前后、左右、上下、中间、旁边等空间有了认识,逐渐形成了高矮、长短、厚薄、轻重、大小等观念。在这种过程中,他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设计,既有了成就感,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在搭房子的过程中必须手脑并用,这样小卡尔的肌肉得到了锻炼,手眼得到了训练,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手巧而心灵,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由于在着手之前,脑子里面先要有个形象,于是在这种游戏中也发展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问题:老卡尔会指导儿子搭房子吗?( )
每当小卡尔玩这种搭房子的游戏时,我都要给他很多的帮助。老卡尔时常引导他对搭建的对象加以想像,告诉他想像得越具体越好。有时老卡尔利用现有的模型、图画去加深儿子头脑中的形象,甚至还讲一些有关结构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更主要的是开发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老卡尔认为,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应该从小培养。而且,当一个孩子开始玩耍时,他的能力就已经开始开发了。
家庭山:和孩子一起玩儿。
科普的故事(20120911)
1996年在芬兰参加世界科学中心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主题的WORKSHOP (工作室),有一个叫作“最便宜的科普展品”的工作室,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的代表。“要说谁的科普展品最便宜,那肯定要数我的这一件了。”一位芬兰的科普专家自信地说。
这是一个用自身的嘴和手来做的实验。专家要求在场的所有人把自己的一只手放在离嘴三厘米的前面,然后用嘴慢慢地向手心吹一口气,这时他请你感觉一下,从嘴里吹出的气是凉的还是暖的?
问题:这时手心感觉吹出的气是凉的暖的?( )
A、凉的。B、暖的。
答案是暖的,因为正常人的体温是摄氏37度。
这时,科普专家又要求每一位再用嘴急速地向手心吹一口气,再请你感觉一下,嘴里吹出的气是凉的还是暖的?
答案是凉的。
为什么同样从你嘴里吹出的气,一会儿暖,一会儿又凉呢?顿时大家便议论开了。
此时,芬兰专家又请每一位用另一只手握紧后在中间留一条细细的空隙,然后把它放在你的嘴和原先的手心之间,再用嘴对着这个手的空隙急速地向另一只手的手心吹一口气,请再感觉一下,这时从嘴里吹出的气是暖的还是凉的?
答案是暖的。
为什么同样是急速的吹气,一会儿凉,一会儿暖?从嘴里吹出的气温度会变化吗?
其实这个不花钱的实验演示了流体力学里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当你第一次慢慢地向手心吹气时,由于从嘴里吹出的气流很慢,所以你手心感觉到的是你体内的温度。第二次急速吹气时,由于从嘴里吹出的气流流速很快,使得这个气流的压强小于四周空气的压强,四周的空气就会来补充,所以手心感觉凉了。第三次吹气时虽然气流速度也很快,但由于你紧握的那只手把四周来补充的空气挡住了,所以你这次手心感觉到的还是来自你体内的暖气流。
如此深奥的物理定律,竟然被这位专家用不花钱的方法,演绎得如此清晰,在场的各国代表无不心服口服。
最便宜的工作室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发达国家的科普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不花钱或是少花钱来进行科普工作,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从向国家伸手要经费的科普工作模式中改变一下?
(本文改编自郑正文的《最便宜的科普展品》)
关键词:科普
家庭山:于日常生活中普及科学知识。
王强的故事(20120913)
王强,著名英语教学专家,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产业副总裁及董事长。与俞敏洪、徐小平并称新东方“三驾马车”,学生们则尊称他为“口语教父”。
王强的儿子10岁的时候,有一天问王强能不能给家里装一条网线,再给电脑装一个网卡。王强说不行。一周后,儿子又问王强,你的手机能不能上网。王强说能。儿子问,你能不能给我买一条线连在电脑上。王强说,我没有线,但你能用我的手机。儿子又问,你的手机有没有蓝牙功能?王强说有。儿子说,那就行了!
问题:王强的儿子说什么行了?( )
A、用手机上网。B、用电脑上网。
到了晚上,儿子借王强的手机用,然后很快就大喊:“连上了!连上了!”原来,他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和蓝牙功能,用电脑连接了互联网,而且速度还挺快!
王强的儿子12岁的时候,要求王强给他买一部iPhone手机,因为他的同学都有了。王强和他妈妈一商量,决定不买,考验考验他。果然,没有得到iPhone,儿子就去想别的办法。他在互联网查找资料,深入研究,用几款软件配合,居然用他的ipod touch(一款苹果便携产品,没有电话功能)打电话给他妈妈。
“孩子的愿望有的是真的,强烈而持久,有的是假的,一时冲动或仅仅是从众心理使然,如果家长不答应,孩子就放弃,那这个愿望根本不值得满足;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某个愿望,那一定是他的好奇心所在。
问题:王强认为这时候值不值得满足孩子?( )
A、值得。B不值得。
“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某个愿望,那一定是他的好奇心所在。就更不能轻易而要一步一步引导他,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试想,如果我当初给儿子接通了网线,买了一部iPhone手机,他还会有钻研的兴趣吗?多半不会有。正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好奇心才被调动起来。接下来,他的一系列钻研活动就是实践。我觉得,一旦让孩子养成了动手习惯,创造力就诞生了。他成功了,不仅如愿上了网,得到了一部很酷的“电话”,而且自我培养了创造力,还收获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这是家长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
家庭山:不满足激发创造力。
自然的故事(20120915)
人们在自然界里,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0.618了。如一些植物两张相邻的叶柄的夹角是137度28分,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而研究证实,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更神奇的是,这个数字在人身上也能很容易找到:如人体从肚脐到脚底的长度是人体总长的0.618倍,人的膝盖到肚脐是肚脐到脚跟总长度的0.618倍……
不过,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出了黄金数,还给出了神奇的黄金分割数列,即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是意大利13世纪的数学家,他发现有一组数列非常奇妙:2、3、5、8、13、21、34、55、89、144、233……这个数列有一个主要特点,即后一位自然数是其前两位自然数的和。此外,这个数列还有一个特点,即前一数字与后一数字之比例,趋近于一固定常数。
问题:这个固定常数是黄金数吗?( )
A、是。B、不是。
这个固定常数0.618——要不,上面这个数列叫黄金分割数列呢?
这个自然数列的神奇还体现在大自然中,大自然里许多事物竟然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要不,叫自然数列呢?如:百合和蝴蝶花的花瓣是3瓣,蓝花耧斗菜、金凤花、飞燕草是5瓣,翠雀花是8瓣,金盏草是13瓣,紫宛是21瓣,雏菊的花瓣……
问题:雏菊的花瓣是34瓣吗?()
雏菊的花瓣由内圈到外圈依次是34、55、89……
据说,斐波那契数列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方面展现出来。
(本文改编自赵习水的《奇妙的自然数局》)
关键词:神奇
家庭山:自然是神奇的,发现是精彩的。
哈维的故事(20120917)
英国16岁的医生哈维就读于剑桥大学时,一次得了病。当时请来的医生用流行的“放血法”治疗,即割开他胳膊上的静脉血管放出一点血来,然后包扎好。经过几次这样的治疗,哈维的病好了。通过这几次治疗,哈维知道了血在体内是流动的。但血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原动力又来自何处,这一些列的问题成了研究的课题。
一天雨过天晴,哈维发现几个小孩子在街上的“小溪”筑起小水坝玩,于是便停下来看。
问题:哈维看小孩子玩筑小水坝有意义吗?( )
A、有。B、没有。
哈维发现,不一会儿,小水坝“上游”水越积越多,“下游”却干涸了。这种儿童游戏使哈维受到启发:用这种方法研究血液流动的情况不是很好吗?于是,他用绳子扎住动物的动脉,结果发现在血管的“上游”,即离心脏近的部位,血管鼓了起来;而血管的“下游”即离心脏远的部位,血管瘪了下去。当哈维将绳子放开后,血管又恢复了正常。接着,哈维用同样的方法结扎静脉血管,发现血管鼓起来和瘪下去的部位正好与结扎动脉时的情况相反,即血管在结扎处的“下游”、离心脏远的地方鼓起来,而血管的“上游”、离心脏近的部位却瘪了下去。这样一来,哈维对血液的流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后来,哈维又通过心脏解剖,弄清了心脏是血的原动力产生之地。1628年,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这部生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名著,提出了著名的血液循环流动说。这个学说被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中,哈维也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驳壳枪的故事(20120919)
1894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的技师费德勒兄弟研发出击发自动手枪,取名“毛瑟手枪”。这种手枪虽使用便捷,但有个不小的缺陷:射击时弹跳出的子弹壳可能击伤射手面部。
二十世纪初,毛瑟手枪开始进入中国,后传到了红军和游击队员手中。结果,毛瑟手枪不但有了中国名字叫“驳壳枪”或者“盒子炮”,而且避免了弹壳伤人的缺陷。
问题:红军和游击队是如何避免这个缺陷的?( )
A、改造手枪结构。B、改变使用方法。
游击队射手在使用驳壳枪射击时,不是端平枪体,而是将枪体旋转九十度使用——让弹跳出的子弹壳不在面前晃,而是呈水平方向飞出散落。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排除了子弹壳飞出击伤射手或干扰视线的副作用。旋转九十度用枪,震惊了欧美枪械制造者。
却原来,改变使用方法,哪怕只是一个角度,就可以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本文改编自雪燕裳的《换个角度用枪》)
关键词:改变
家庭山:改变不只指物体本身,还指使用方法。
向日葵的故事(20120921)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跟普通的向日葵不同,梵高的向日葵长得很古怪:平日里见到的向日葵都只有一排黄色花瓣,可梵高的向日葵竟然有两排花瓣。此外,他的向日葵有些甚至没有此类花最典型的大圆盘模样的头状花序,反倒是金色的舌状花瓣又密又长,像点燃的礼花一样蓬勃而出。因此,在梵高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古怪的向日葵,是“一个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画家在创作时的夸张想象”。就连美国植物学家约翰·伯克也发出疑问:“这些向日葵是真的么?”于是,他带领美国佐治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并得出了结论。
问题:结论认为梵高的向日葵是夸张想象吗?( )
结论指出,梵高那古怪的向日葵并非臆想,而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是受到一种单一的显性基因HaCYC2c影响的结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基因在决定向日葵的形态是舌状还是圆盘状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伯克说,“基本上,如果让基因在错误的地方起作用,它就会让向日葵这种圆盘状的花看上去更像满是舌状花瓣的花。相反,当你将这种基因除去,那些舌状花也会变得以圆盘为主。”
尽管如此,梵高的画里是不是他亲眼所见的真实向日葵,科学家们也不敢妄下结论。既然谁也断不清这场糊涂官司,不如把这个“向日葵疑案”交给自然界最权威的大法官——蜜蜂来判决。于是在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希图卡教授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在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前飞舞,看看哪幅画能够以假乱真,迷倒蜜蜂飞去采蜜。这四幅名画是: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保罗·高更的《一瓶花》、帕特里克·考尔菲尔德的《陶器》和费尔南·莱热的《宁静生活与啤酒杯》。
问题:飞向《向日葵》的蜜蜂多吗?( )
A、多。B、不多。
结果,在同一时间内,蜂群飞向梵高的《向日葵》146次,在上面停落15次——它以大比分打败了其它三幅画,成为蜜蜂最喜爱的花朵。当然,当蜜蜂们刺上硬邦邦的画板时,估计会跟植物学家一样纳闷:“这些向日葵是真的么?”
(本文改编自李斐然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真的吗》)
关键词:真的吗
家庭山:发现从怀疑开始。
莫顿的故事(20120923)
美国的威廉·莫顿是一名牙医,因为当时还没有麻醉剂,所以拔牙会使患者痛苦不堪。后来,莫顿向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请教,如何解决患者拔牙时的痛苦。
杰克逊虽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和科学家,但他也不知道确切的解决办法,不过他向莫顿谈起了一次偶然事件:一次,他在作化学实验时,不慎吸入了一大口氯气,为了解毒,他又立即吸入一大口乙醚。不料,他这时感到浑身松软,不一会儿便失去了知觉,很久才醒过来。由此,杰克逊建议莫顿试用乙醚来解决麻醉的问题。
乙醚具有麻醉特性,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被瑞士医生巴拉塞尔士发现,但却没有人将其用于外科手术。不过,莫顿还是接受了杰克逊的建议,开始用动物身上实验,然后是自己身上。
问题:莫顿的实验成功了没有?( )
A、成功了。B、没成功。
令人欣喜的是,莫顿的实验都获得了成功。
1846年9月3日,莫顿给一个牙疼患者,使用了乙醚麻醉,在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的情况下,成功拔牙。而后,莫顿于当年10月6日作了乙醚麻醉的公开表演,使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接下来,莫顿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
遗憾的是,杰克逊不愿意了,与他争诉发明权达20年之久。最后,杰克逊得了精神病。莫顿也因脑溢血而死,年仅49岁。
关键词:偶然事件
家庭山:新发现常始于偶然事件。
捉蚊子的故事(20120925)
20世纪初的一天,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一位自称专家的中年男子登广告招助手。经过激烈竞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专家让穆罕默德干的工作很简单:捉蚊子。
穆罕默德立即投入工作,他四处侦察,并将目标锁定在阴沟、水管和散发着臭气的水池。不得不承认,穆罕默德的确是个捉蚊子天才,他捉到的各种各样的蚊子,许多人一辈子都可能没机会见到:它们有灰色的、褐色的、绿色的,有的小得看不清,有的只比蜻蜓小一点点。蚊子捉得差不多了,专家又让他捉鸟。6月的加尔各答,温度达到38℃以上。但他根本不把高温放在眼里,立即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捉鸟行动。他捉到了各种各样的鸟,有麻雀、云雀,甚至还有乌鸦。
专家表扬了穆罕默德,然后告诉他,实验正式开始:专家把一群蚊子放进关着云雀的笼子里,让蚊子吸云雀的血,然后解剖了这些蚊子。接着,专家又用麻雀、乌鸦等一遍遍重复实验……
终于有一天,专家泪流满面地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成功了——我们很快就要成功了。接下来,我们的实验对象是人类。”然而,专家没有办法让蚊子咬人。不过不要紧,只要穆罕默德对蚊子低声耳语,它们就肯为他咬人……
问题: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
A、研究新物种。B、预防流行病。
“我们已经证实人类的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了。”专家平静地说,“也就是说,只要扑灭疟蚊,就可预防疟疾的传播。”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当时,疟疾正在全世界肆虐,全世界每年死于疟疾的患者高达数百万。
这位征服疟疾的“专家”名叫罗斯。1902年,因这一重大发现,罗斯荣获诺贝尔奖。消息传来,尽管奖品与自己无关,但穆罕默德还是泪流满面:“我曾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这足够了。”
(本文改编自李浅予的《蒲尔布纳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实验
家庭山:辛勤实验,欣喜发现。
儿歌的故事(20120927)
“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满山红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相信这首儿歌大家都听说过。但这首儿歌在怎么来的,可能知之者并不多。
话说当年郑成功去台湾时带了两只老虎,不慎老虎跑掉了。台湾老百姓没有见过老虎,看到它们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过,还以为是两只放大版的猫,纷纷围上去观赏。不想老虎会咬人,结果伤了许多人。围观的百姓一看不对,就拿起棍子来打老虎,终于将其制服。这时,郑成功的部下正好赶来抓老虎,就把两只受伤的老虎带回去交差。郑成功一看,怎么两只老虎面目全非了?于是就编了《两只老虎》的童谣。
问题:这首童谣的旋律是郑成功自创的吗?( )
据说,《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自于法国儿歌《约翰兄弟》,此歌已有很长的历史。歌词大意:“你还睡吗?你还睡吗?小约翰,小约翰。晨钟已经敲响,晨钟已经敲响,叮叮当,叮呵当!”也就是说郑成功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是改编的。
对这首法国儿歌进行改编的还不止《两只老虎》。
据说在北阀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政治部一位工作人员写了一首《北伐军歌》,又叫《国民革命歌》,就是用此曲调,歌词则改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进,齐奋进!”
1930年春,“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向蒋介石开战,把《国民革命歌》改成了《打倒老蒋》:“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革命一定成功,革命一定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将《国民革命歌》改成了《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另有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除了革命歌曲,还有一首《烧饼油条》的儿歌也是:“烧饼油条,烧饼油条,糖麻花,糖麻花;一个铜板两个,一个铜板两个,真便宜,真便宜!”
由此可见,将儿歌的歌词稍作改动,填入与时俱进的内容,就会流传千古。
关键词:改编
家庭山:该词换调,改朝换代。
柏金的故事(20120929)
威廉·柏金183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位建筑师的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3岁那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伦敦中学。在学校里柏金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常常跑到实验室去看老师做实验,他的好学精神得到了教师的赏识
柏金15岁中学毕业后,由老师推荐,进入皇家化学院专攻化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柏金进步很大,不久就成了霍夫曼教授的实验助手。柏金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金鸡纳霜的研究。为了用人工的方法制造金鸡纳霜,柏金用“妥洛因”来试验,但是效果不佳。
柏金在试用许多化合物失败的情况下,改用煤焦油中的另一种化合物来进行试验。结果得到了一种黑胶状物质——柏金的实验又一次失败了。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装着黑色胶状物的试管,然后把酒精倒进试管内,以便洗刷掉黑色胶状物。然而,就这么一洗,柏金发现了黑色胶状物的一个广泛用途。
问题:黑色胶状物的广泛用途在哪儿?()
A、铺路。B、染布。
奇怪的是,这种黑色胶状物在酒精中被溶解后,变成了一种鲜艳夺目非常好看的紫色溶液。这意外的发现使柏金脑子里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用这种鲜艳的颜色染布,那该有多漂亮啊!柏金随手摘下挂着的一条白色丝绸围布,染上美丽的紫色。后来,他又经过不断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各种布料的理想合成染料,取名为“苯胺紫”——这一年,他才17岁。
之后,柏金用水杨醛合成的香豆素,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香料。1869年,他又提出由蒽制造茜素的方法,从而制成了红色的染料。
关键词:失败
家庭山:失败可能是另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