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点击:1969 月份:2014-03
魏灵玲的故事(20140301)
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很多实验基地,其中很多基地都在承担着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攻关的课题。记者走进一座智能化温室,温室里的温度、光照、水、二氧化碳、肥料,全部都是自动控制,按照植物所需适时供给。一进温室,就能看到一大片绿荫架繁盛茂密,远远看去,像夏季庭院里的葡萄,走近仔细看惊呼:原来是( )藤、( )叶!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 )
A、红薯。B、黄瓜。
原来深埋在地里的红薯,竟然像葡萄一样挂在了空中。红薯空中结,这就是农学女博士魏灵玲和她的团队的创新成果。
魏灵玲介绍,这些红薯树是由几个好的薯种嫁接起来的,而且红薯树并没有改变红薯本身的性状,所以口感很不错。她还说,这样的红薯树可以随时采收,与常规一年一生的红薯相比,其产量提高了8倍。更加神奇的是,理论上,这种红薯树可以无限制地生长,并且长生不老!
几百年来,红薯都是深埋地下,这棵长在藤架上的红薯树是怎么出现的呢?请看下期《魏灵玲的故事》。
关键词:创新
家庭山:反传统,求创新。
爱德华兹的故事(20140303)
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罗伯特•爱德华兹就有一种想法,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帮助那些不孕不育的夫妇。这个想法源于爱德华兹一位朋友,他因为自身的缘故一直没办法生育一个孩子,而他自己和妻子又无比喜欢孩子。因为孩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感情生活,并且快要危及到他们是否还要继续的婚姻生活。“如果你真的想在你的科学研究上对人类能够有所帮助,那么就帮帮我们这些无法正常生育的夫妻吧。”这位朋友对爱德华兹说。
这位朋友痛苦的眼神像烙印一样烙在爱德华兹的心里,他决定把人类试管授精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可是,当时的社会不接受爱德华兹的研究,把爱德华兹当成异类,对于他的“人造生命”提出质疑,认为他的研究极有可能破坏社会的伦理关系。英国的医学研究理事会也以不符合伦理为理由,拒绝爱德华兹申请研究资金的申请。不但没有资金保障,实验的材料也没有——在当时,没有一位妇女愿意把自己的卵细胞贡献出来。没有办法,爱德华兹只有去找妇产医院,看能不能收集到卵巢组织。谁知道妇产科医生一听,马上就对爱德华兹进行驱赶,骂他是疯子。最后还是一位妇产科医院的朋友,在爱德华兹无数次求助电话之后,才把手术中切除的卵巢组织送给爱德华兹做实验。
这样断断续续的研究直到1968年,才第一次培养出人体胚胎。但这时候经对爱德华兹研究的争论声还是没有停止下来过。有一次,爱德华兹去出席一次研讨会,许多科学家都纷纷离席抗议爱德华兹,有科学家还走到爱德华兹面前,用手指着爱德华兹问,你难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定你研究出来的不是畸形怪物?你又有什么能力保证,这样的孩子(试管婴儿)都能够正常成长?
这样一次又一次降临在爱德华兹头上的风暴,爱德华兹都默默地承受。但爱德华兹的家人和他的朋友受不了,他们都劝爱德华兹放弃他的研究。
问题:爱德华兹放弃了没有?( )
A、放弃了。B、没放弃。
爱德华兹却对他的朋友和家人说:“没有什么比让人拥有一个孩子更重要!”
1978年,52岁的爱德华兹和科学家斯特普托一起培养出了第一个试管婴儿。这位名叫路易丝•布朗的女婴的诞生终于让所有的人开始惊呼,科学家“扮演了上帝”,潘多拉的盒子终于被打开了。
85岁时,爱德华兹成为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唯一获得者。“他全身心致力于学术,心无旁骛地研究,才克服了各方的反对,获得今天的成功。”他妻子说。
(本文改编自刘述涛的《没有什么比让人拥有一个孩子更重要》)
关键词:帮助
家庭山:科学的实质是造福人类。
魏灵玲的故事(20140305)
传统的红薯是深埋在地下的块状农作物。但农学女博士魏灵玲却让红薯竟然像葡萄一样挂在了空中,常年采收,绿藤架上长,四季常青。传统红薯一年一生,而这株红薯树却可以长生不老,永远结薯。她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2003年,刚刚从农业科学院读完博士的魏灵玲,选择了农科院下属的一家高新农业科技公司做负责人,陆续培育出黄瓜树、西红柿树、西瓜树、甜瓜树、茄子树、辣椒树等蔬菜树品种,除了娱乐观赏,兼具食用性。可是要把土里的红薯种到树上去,这在当时似乎是异想天开。为了公司利益,也为了证明科技实力,魏灵玲的研发团队决定培育红薯树。
因为之前所有蔬菜的树式栽培都是通过水培方式取得成功,所以红薯树的研发也是从水培开始。然而,他们每天只看见红薯藤不断地长,红薯叶子密密麻麻地叠加,却怎么也不见红薯的出现,这一任务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那空中结薯的技术关键点究竟在哪里呢?一个很小的细节引起了研发团队的注意。
一般每年4月份,农民把红薯苗扦插到土里。红薯生命力旺盛,基本不需要特殊管理,但是在七八月份时,农民会进行一个叫“翻秧”的工作。因为那个时间雨水丰盛,红薯秧子会随着雨水的重量深入地里,而不久之后这些秧子上也会结出小红薯。由于这些小红薯会瓜分底下最大的那个块根,农民为了收获一颗大红薯,会把枝节上的小红薯都摘掉,把红薯秧翻起来,不让它长到地里去。这只是传统红薯耕作中一个最平常的举动了,可是研发人员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突破点:既然红薯秧子深入土里都能结出小红薯,这说明红薯秧子有结薯的生长点,结薯似乎还要依靠土壤。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不是有可能结出红薯呢?研发人员将草炭、珍珠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又加了一些营养液体做成基质盆,将红薯枝条插入基质盆,又开始了忐忑不安的观察等待。
问题:基质盆里长出红薯没有?( )
A、长出了。B、没长出。
终于有一天,研发人员在基质盆里摸到了很小很小的红薯块。他们打破基质盆,清理掉红薯上的土,一颗树上的红薯诞生了!这道奇异的风景让研发团队高兴不已,终于实现诺言,把红薯种到了空中。
种出红薯树之后,研发团队才得悉红薯生长的秘密:红薯长期生长在土壤中,它生长的条件是,必须营造一个很黑暗的环境。其次膨大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压力,把红薯枝条埋进基质盆,实际上就是构成红薯生长的两个环境。
关键词:翻秧
家庭山:细心观察,平中揭秘。
准妈妈的故事(20140307)
众所周知,在工程、音乐、科技等众多领域,犹太人中涌现出了灿若群星的大师级人物。当然,他们做得最成功的还是生意,世界上70%的贸易由犹太人掌控。为什么犹太人这么聪明?上帝为什么把这种天赋赐给他们?
在以色列,孕妇们对杏仁、红枣、牛奶情有独钟。午餐时,她们会首选面包和杏仁等坚果沙拉,以及鱼——他们相信,鱼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好处。
除了吃好,有的孕妇总是不停地唱歌、弹钢琴,甚至还解决数学难题——不少身怀六甲的以色列准妈妈都带着数学课本。一次,笔者看到一个孕妇在解数学题,心里的疑惑再也压抑不住:“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胎儿,还是为了自己解闷?”
问题:孕妇做数学题是为了谁?( )
A、胎儿。B、自己。
“当然是为训练腹中胎儿,这样他长大后能成为天才。”孕妇的回答笃定而自信——她坚持做数学题直至孩子出生。
(本文摘编自高峰的《向犹太人学教育》)
关键词:胎教
家庭山:不要小看胎儿的学习能力。
爱德华的故事(20140309)
在其他学生还在玩纸弹丸的时候,英格兰北部兰开夏郡的13岁男孩爱德华(Jamie Edwards)已经成功使氢原子相互碰撞,并在教室中建成一个( )。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是什么?( )
A、反射器。B、反应堆。
报道称,就在自己14岁生日的前几天,作为模范学生的爱德华终于成功在学校里建起了一个核聚变反应堆。
最初,当爱德华向校长提出自己的计划时,校长提出疑问:“这是否会炸毁学校?”爱德华保证他的实验绝对安全,最终校长相信了他。试验成功后爱德华说:“这太壮观了,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疯了。”
据悉,爱德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物理学和核辐射,他把圣诞节得到的钱都用于购买测量放射性的盖格计数器。
关键词:反应堆
家庭山:高科技离我们并不远。
爱意的故事(20140311)
公车上,一对情侣卿卿我我,甜言蜜语。
男:亲爱的,我好爱你!
女:我也是!而且我的爱是你的两倍!
男:哇!那我就又是你的三倍呢!
问题:计算这对情侣的爱意是多少分?( )
A、0。B、10。
公车上恰有一学霸,听后“哼”了一声,喃喃自语道:设男女爱意分别为x与y,方程y=2x,x=3y,求解得x=y=0。
关键词:学霸
家庭山:学好大数学,算计全天下。 questionWeibo.addAnsMouseEvent(0,'','67abbc76232bc3693ebfd939fd404f4c',387121152,0); initReportUrl();
温玉著的故事(20140313)
温玉著老人是青岛际达航海俱乐部的一名老教练,除了训练学生学习帆船,他还对帆船设计制造有很大的兴趣。2005年,研制出一种“不倒翁”OP帆船并申请国家专利。2008年奥运会前夕,温玉著为初学者设计制作了便于寻找平衡、不易落水的双体帆船。奥运会期间,这艘帆船被安置在流亭机场二楼大厅,向国内外友人展示。
“姥爷,能造个航母么?”2014年春节期间,外孙一句话,让本身就是“船痴”的80岁老人温玉著来了灵感。从那时起他便打定了主意,准备造一个青岛最大的航母模型。
2014年3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艘按照“辽宁舰”1:( )的比例做出来的航母模型已初具规模,停放在汇泉路附近的海边。
A、25。B、250。
(答案:25。)
尽管缺少了停在航母之上的“舰载机”,但路过的市民仍然纷纷拍照留念。
“青岛是个旅游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这里是帆船之都,游客来青岛后除了看海还可以来学帆船,同样我这个航母模型也会成为一个景点,见不到真的航母,游客可以与这个模型拍照留念。”对于这艘航母模型的建成,老人满怀憧憬。
关键词:模型
家庭山:小儿化之也创新。
石头的故事(20140315)
地中海有一个叫马耳他的小小岛国,其地底下有一种呈灰白色或乳黄色的石头。这种石头最初开采出来时十分柔软,即使拿指甲随便划拉一下,也能刻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只用一把普通的木工刨子就可将它刨成光滑的圆柱或笔直的方块。可就是这种非常软和的石头,只要被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得坚硬无比,即使用大锤去砸,也很难把它砸开。
这种石头何以有这样神奇的性质?因为它有着含量极高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遇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就会变化成坚硬无比的( )酸钙。
A、盐。B、碳。
(答案:碳。)
这就是马耳他人津津乐道的,与阳光、海水一同被列为“三大国宝”之一的“豆腐石头”。
“豆腐石头”给马耳他人带来极大的便利:早在公元前3600年左右,马耳他人就用它筑成了规模宏大的石头城。二战期间,法西斯军队派遣空军对马耳他狂轰滥炸,企图一举征服它。但守岛盟军总能以最快的速度构筑起最坚固的工事和完善的机场,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本文摘编自段奇清的《豆腐石头》)
关键词:豆腐石头
家庭山:神奇源于变化。
打鸟的故事(20140317)
以下小学入学智力测试中,一老师和一智力超群学生的对话:
老师:树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是无声手枪或别的无声的枪吗
老师:不是。
学生:枪声有多大?
老师:80-100分贝。
学生:那就是说会震的耳朵疼?
老师:是。
学生: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老师:不犯。
学生: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老师:确定。
学生: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老师:没有。
学生: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学生: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鸟?
学生:有没有残疾的或饿的飞不动的鸟?
学生: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老师:不算。
学生: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老师:没有花,就十只。偶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学生:OK。
问题:该学生还有其他可能性要问吗?( )
A、有。B、没有。
学生:有没有傻的不怕死的?
老师:都怕死。
学生: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老师:不会。
学生: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老师:完全可以。
学生: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我的答案是……
问题:该学生的答案是一只吗?( )
A、是。B、不是。
学生:如果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还有两种可能性!
老师:……(晕倒)
关键词:可能性
家庭山:可能性猜想越多,智力开发越好
李后胜的故事(20140319)
2014年3月14日,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乡赶洲村村民李厚胜为圆自己的飞行梦,利用普通钢材、三轮摩托车发动机等配件,自己制造出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并进行了试飞。
52岁的李厚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出于对飞机的热爱,他自学相关知识,自己摸索,从2013年8月起开始手工制作这架长5.5米、翼展6米、重150公斤的旋翼“直升机”。飞机的动力是农用三轮摩托车的发动机,骨架是三角铁、不锈钢管焊接的,每副旋翼就是四片钢板,摩托车龙头控制转向、油门和离合器,还有操纵杆控制变挡和飞行方向。
当天,李厚胜完成了第一次试飞,机身前部成功离地40( )。
A、米。B、厘米。
(答案:厘米。)
“虽然有飞机模样,但与自己心中理想的起飞状态还有差距。”李厚胜说。他准备加强学习,继续改良飞机,让他的飞机能飞得更高,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自己制造
家庭山:自己摸索,成就自我。
王开罗的故事(20140321)
小时候,王开罗从广播里听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美妙音乐——钢琴曲,如电光石火般,感到了一种穿透心灵的力量,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做梦都想拥有一架钢琴。
25岁时,王开罗结婚了,有了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也酝酿好了培养女儿的计划,要让女儿们学钢琴,从四五岁就开始学。可夫妻俩每月的收入一共只有60元,而一架钢琴要1200元。于是,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自己做钢琴。然而,一架钢琴有8000多个零件,主要工序有100多道,专业的生产线做一架钢琴需要100多天时间。一没技术、二没设备的他,怎么可能造出钢琴?可他就是想试试。
问题:王开罗造出钢琴没有?( )
A、造出了。B、没造出。
从想做钢琴的那天起,王开罗就经常往文化宫、歌舞团等有钢琴的单位跑,趁人不注意就打开琴盖,描画图纸。一架钢琴图纸,就这样被他“偷偷摸摸”地画好了。
有了图纸,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钢琴的原材料从哪里来?在那个年代,买日用品都得凭票,更何况买木材、钢板这样的紧缺物资了。于是,他用废旧自行车轮里的钢丝,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里的铜丝做琴弦,家里不用的木板和门条做钢琴的架子……可当做到钢琴的最关键的部分击铉机的时候,他犯难了。标准钢琴的击铉机上有8000多个零件,他一周最多做10个零件。照这样的速度,仅仅做钢琴的击铉机,就得花将近20年时间,到那时女儿都20多岁了,早就错过了学钢琴的黄金时间。为了赶时间,他决定先做架简易钢琴。标准钢琴有88键,他的简化钢琴只有60键。一年以后,一架缩小版的钢琴终于造出来了。
婚后7年,三女儿出生了,他又开始重新绘制标准钢琴的图纸。这次,王开罗用了近一年时间。终于,耗费8年时间,近600元钱之后,他的一架标准钢琴彻底完工。
三个学钢琴的女儿都弹上了大钢琴。爸爸为了她们那么辛苦地做钢琴,女儿们全都看在眼里。三个女儿都学得刻苦认真,并弹得一手好钢琴。大女儿从艺术学院毕业后,在澳门一所学校专门从事钢琴教育;二女儿则留学日本,主修电子音乐专业。
(本文摘编自程勤华《父爱锻造的手工传奇》)
关键词:造钢琴
家庭山:爱是最伟大的创造力。
保罗的故事(20140323)
29岁的斯蒂芬•保罗,出生于英国威尔士。2012年,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斯蒂芬的下巴和左右脸颊骨发生骨折,头盖骨也受到了损伤。由于脸部变形严重,他每次出门要戴帽子和眼镜来遮住脸。
近期,保罗接受了借助3D( )技术,实现了面部重建的手术。“手术改变了我的人生。出门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保罗表示。
A、打印。B、成像。
(答案:打印。)
据报道,保罗是世界上首个接受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面部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给斯蒂芬做手术的医疗小组透露,使用3D打印技术几乎不用推算。他们首先CT扫描斯蒂芬的头盖骨,然后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左右对称的模型。再利用模型调整骨头的位置,使患者恢复到受伤以前的样子。
关键词:3D
家庭山:相信科技的力量。
鲁比克的故事(20140325)
1974 年春天,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艺术学院的建筑学教授鲁比克(E.Rubik) 萌生了一个有趣的念头,他想设计一个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间几何的各种转动。经过思考,他决定制作一个由一些小方块组成的,各个面能随意转动的 3×3×3 的立方体。这样的立方体可以很方便地演示各种空间转动。
这个想法虽好,实践起来却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才能让这样一个立方体的各个面能随意转动?鲁比克想了很多点子,比如用磁铁或橡皮筋连接各个小方块,但都不成功。
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鲁比克在多瑙河畔乘凉,眼光不经意地落在了河畔的( )上。
A、长条石。B、鹅卵石。
(答案:鹅卵石。)
忽然,他心中闪过一个新的设想:用类似于鹅卵石表面那样的圆形表面来处理立方体的内部结构。这一新设想成功了,鲁比克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并向匈牙利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这一设计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魔方 (magic cube),也叫鲁比克方块 (Rubik's cube)
六年后,鲁比克的魔方经过一位匈牙利商人兼业余数学家的牵头,打进了西欧及美国市场,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新潮玩具。
(本文摘编自卢昌海的《魔方与“上帝之数”》)
关键词:类似
家庭山:连类比物,触类旁通。
海报的故事(20140327)
一家啤酒公司发布消息,面向各大策划公司诚征宣传海报,开价50万美元。消息一出,国内许多策划公司趋之若鹜,不到半个月,啤酒公司就收集了上千幅广告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大都不尽如人意。最终,分管宣传的负责人从上千幅作品中选择了一件较为满意的作品,画面是:一只啤酒瓶的上半身,瓶内啤酒汹涌,在瓶颈处,紧握着一只手,拇指朝上,正欲顶起啤酒瓶的瓶盖。广告语是:忍不住的诱惑!
可这幅作品交给啤酒公司的老总定夺时,老总当即就否决了,理由是用拇指开酒的做法十分危险,势必会有许多消费者来起诉,导致得不偿失。
看到这家啤酒公司的老总如此挑剔,许多策划公司纷纷望而却步。这时候,一个艺术系的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走进啤酒公司老总的办公室,如愿以偿地得到了50万美元酬劳。
该学生的作品是:一只啤酒瓶的上半身,瓶内啤酒汹涌,在瓶颈处,紧握着一只手,拇指朝( )……
A、上。B、下。
拇指朝下,紧紧地压住瓶盖。尽管这样,啤酒还是如汩汩清泉溢了出来。广告标语是:精彩按捺不住!
(本文改编自《一厘米的差距》)
关键词:按捺不住
家庭山:一字之反,创意万千。
伊万斯美的故事(20140329)
上世纪末,一位名叫伊万斯美的美国科学家建造了一个耗资惊人的“生物圈二号”——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动植物圈。
这个在地下用钢筋水泥建造的足有十个足球场大、20层楼高的实验基地,里面尽可能模拟自然生态体系,有空气、水、土壤、各种动植物以及森林、湖泊、河流和微型海洋,甚至还有模拟阳光。伊万斯美自信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圈”,里面的人们完全可以与在真实的世界一样自给自足地生活。然而,几十名男女志愿者被送进“生物圈二号”仅仅8个月后,实验就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因为那里的氧气浓度已不足以维持志愿者的生命,而且25种小动物中有19种灭绝,由于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因昆虫全部死亡无法传播花粉而停止繁殖。
这个结果让伊万斯美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他又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研究。直到2003年,他才发现问题出在( )上。
A、生态体系。B、混凝土墙。
(答案:混凝土墙壁。)
土壤里的细菌分解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氧气,而它们释放出宝贵的二氧化碳又被混凝土墙壁吸收,从而使模拟的生物圈全面崩溃。
最终,伊万斯美教授得出结论,实验的失败是因为自己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能够自给自足的生物圈本身,而没有想到外在因素。
(本文摘编自张世普的《画好一个圈》)
关键词:外在因素
家庭山:内外因素都要考虑。
吸管的故事(20140331)
给你一支吸管,一支普通的用来喝牛奶的吸管;再给你一只土豆,一只刚从菜场买来的拳头大的土豆。
问题:能用这支吸管穿透这只土豆吗?( )
A、能。B、不能。
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先将土豆架在杯子上,接着用右手的四指抓紧吸管,再用拇指扣紧吸管的顶端,最后猛力向下扎去——吸管霍然穿透土豆!
这个试验的关键是,要用拇指扣紧吸管的顶端。这样一来,被隔绝了空气流动的吸管就会变得异常坚硬,足以穿透土豆。
当吸管穿透土豆时,也穿透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成见。
(本文改编自苇笛的《当吸管穿透土豆》)
关键词:穿透
家庭山:方法得当,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