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如何避免跟孩子造成暴力沟通

 

教育心理学硕士王晓鹏:如何避免跟孩子暴力沟通

 

一,三种常见暴力沟通。

1、贴不良道德标题。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家长的价值观,家长会对孩子进行道德判断,斥责孩子的行为不道德、邪恶。比如:“你真自私!”“你是一个坏孩子!”这种话语通常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击。

2、盲目与别人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而且总是以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孩子一定会厌恶。前一段,网上声讨“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种厌恶的集中爆发。

3、强迫屈服武力威胁。如果孩子说“不”,家长就本能地想到予以惩罚,迫使孩子就范,那么即使孩子屈服了,亲子关系也难免被伤害。

二、非暴力沟通主四个要素

第一,不急于定性。如果你的表达充满了这样的简单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孩子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急于反驳,而不是做出友善的解释。“经常”“很少”“总是”“从来”等一系列模糊词语是负面评论的常用词,传达着任意夸大、以偏概全、随意推测等负面信息,使观察流于形式。其实,这样的评论只是家长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客观地描述事情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能力,有助于让孩子保持耳朵和心灵的开放。比如,“你这一周有三天晚上上网到10点以后”就比“你太贪玩了”更准确,也更容易促成良好的沟通。

第二,准确表达感受。生活中,家长很少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比如,当你说孩子“你是一个闷葫芦”时,真实的感受是“多和我说说话吧,我想更多地了解你,你的沉默让我担心”;当你说孩子“你是个不争气的孩子”时,真实的感受是“想到你最近的考试成绩不断下滑,我很担心”。类似的说话方式很常见,原因是家长习惯于以长辈和权威自居,以理性取代感性,忽略了感受过程,直接下结论。可想而知,孩子可能不明白父母何出此言,无辜和委屈会令他们立即做出情绪化的反击。准确表达感受,要求家长从丰富自己的情感词汇开始。像“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表达清楚我们的感受,也很难让孩子知晓我们实际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说“感觉良好”,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者别的什么;如果我们说“烦死了”,则可能是焦虑、烦躁、紧张、精疲力尽或者绝望。

第三,冷静体会孩子。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复杂的感受,家长必须冷静下来,认真体会。比如,当孩子对家长说“你不理解我”时,家长马上感受到被指责,会本能地申辩和反击,其实孩子的感受是“孤独和无助”,他想表达的是“我渴望得到理解”。

第四,提出具体要求。一位妈妈向儿子提出:“以后能不能少上一点网?”两天后,孩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妈妈很生气,和儿子大吵了一架。其实,妈妈的本意是要求儿子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却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类似的误会屡见不鲜。家长向孩子或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个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要求,不仅有助于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还常常会帮助我们深化自我认识。

第五,不要强迫命令。家长不要让自己的要求听起来像是命令。一旦孩子感觉到不答应就会受到惩罚,他就会把要求看成命令。听到命令,一个人只能做出两种选择:服从和反抗。但不管他最终的选择是哪一个,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疏远。而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或控制别人,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12期《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实验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