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信不信由你,孩子天生就有创新的潜力;信不信也由你,许多孩子的创新潜力是被家长扼杀的。
一、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云燕的儿子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姥姥给他洗澡,香皂沉到了浴缸里。他把洗发水放到水面上,也沉了底,他又把一个准备清洗的积木块放到水面上,这回没沉底。小家伙乐得手舞足蹈,马上爬出浴缸,赤条条地跑向玩具房,拖着他的积木箱回到浴缸前,把积木一捧一捧地朝浴缸里放。姥姥连忙上前制止:“我的小祖宗,你这是犯什么浑啊!”云燕看到这一幕,拉住老人家,小声道:“妈,别管他,他在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老人莫名其妙。我说:“对,关于浮力的科学实验。”此时,孩子已经爬进浴缸,开始给面前积木的舰队排兵布阵。为了让最大的一个积木更高些,他尝试把小积木摞在上面,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可他不哭不闹,兴趣盎然地继续尝试,注意力相当集中。
相信每家的孩子都有这样“犯浑”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也会出手制止,殊不知,家长的制止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就是说,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尝试、锻炼的机会。尤其孩子上学以后,不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也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课开设得很少,学生的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做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创新发明?
所以,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做到:
第一,家长不要盲目制止孩子的“捣乱”行为,因为它可能是孩子的创造行为。
第二,老师不要给太多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有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即在被成人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被人为地抑制了,因而失去了创新力。孩子的独特性可谓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动手型、缜密分析型、偏理性分析型、综合型。
怎样判定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新买来一个电器,爱动手型的孩子会马上拆了包装,不看说明书马上进行组装;缜密分析型的孩子首先仔细阅读说明书,感觉万无一失了再仔细进行组装;偏理性分析型的孩子更多地通过研读说明书来推理、分析该电器是什么做成的、功能有哪些等等;综合型的孩子则是以上三种特性兼而有之,但每种兴趣都不够执着。
家长怎么去发现孩子独特性呢?这看上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自信心不足的家长可能要望洋兴叹了。其实,家长需要做的很简单,只有两件事:第一,跟孩子聊天。比如,一个家长问孩子:“口香糖吃完了怎么办?”孩子回答:“吐掉啊!”家长接着问:“吐掉的话,会污染环境,为除掉残胶要花费大笔金钱。”孩子一拍脑袋,说:“噢!那我来研究口香糖残胶的处理办法吧。”后来这个孩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还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再比如,一个孩子问妈妈:“路边的小树怎么死了?”妈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小树是冬天栽的?是不是种得太密了,使营养不够分?树苗是不是伪劣的?是不是南方的树种不适应北方的环境?是不是有人搞破坏?”孩子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就和妈妈一起搞调查,对所有的疑问一一进行排查,写出了《128棵树苗为何死了39棵》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金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把该调查选为小学科学课的案例。
第二,给孩子创新的机会。发现了孩子的创新点后,家长还要为孩子的创新实践提供机会。比如,孩子对养鱼感兴趣,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实验、观察和分析,如水的多少与鱼成长的关系、多喂与少喂饲料对鱼的影响等,然后协助孩子写出实验小报告。如果家长能做到如此有心,资质平庸的孩子也能搞科技发明。也就是说,当孩子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犯浑”时,家长千万不要马上制止,而要观察、发现,进而帮助、引导。这样做非常重要。要知道,培养孩子的创新力,等于给孩子注入了永不枯竭的自生能源,不仅能使孩子拥有无穷的创新力,而且能使其保持独特个性和轻松、快乐的人生态度——这难道不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吗?
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做到:
第一,通过启发式提问身边的事物,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鼓励或和孩子一起动手实验、搞调查,探究问题真相,解决问题;
第三,支持孩子的兴趣,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本文改编自云燕的《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更多好点子见点子库智商篇——点此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