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1、只管说,别怕宝宝听不懂。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宝宝的大脑里。随着宝宝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类似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左右,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2、积极回应,鼓励孩子发声。当宝宝咿咿呀呀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即便他的发声毫无意义,父母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学他发出这些声音,或者说一些夸奖他的话。父母的积极回应会鼓励宝宝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人交流,帮助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
3、做什么说什么,看什么讲什么。父母做家务的时候也不要冷落宝宝,利用这个机会跟他聊聊天,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及时描述给他听,并且认真观察宝宝的反应,针对他的反应给予一些贴切的描述。这是帮助他理解事物因果关系,了解人类情绪、行为、各种自然现象的契机,对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4、少点宠爱,逼孩子说出心中想。松松已经3岁多了,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节,而器官发育正常。“孩子身体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你们的教育方式上。孩子根本没有使用语言的必要,怎么能学会说话呢?这叫。”儿科医生说。原来,松松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平时很少陪松松,松松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在爷爷奶奶的百般宠爱下,松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想要什么东西,根本不用说话,只要用手一指,爷爷奶奶就会拿到他面前,因而词汇量极小。所以,宝宝有什么要求,父母不必过于善解人意地满足他,要适度地逼迫宝宝把要求说出来。这样做,其实是给孩子创造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比如,宝宝渴了,用手指指水杯,父母不妨递给他一个空水杯。宝宝捧着空水杯喝不出水,可能会发呆,这时父母要耐心等待,或许宝宝会费力地说出“水”字来。宝宝学会了简单的表达,父母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激励他再次尝试。
5、面对面,双向交流不可却。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6、语言水平适当超前,少说儿语。儿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儿语,对儿语容易注意和理解,父母说儿语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要少说儿语,使自己的语言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语言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时,父母就不要再用“汪汪”来称呼狗,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
7、防微杜渐,及时纠正宝宝的错误发音。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很多音发不准,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等等。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头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才会逐渐正确。
8、说普通话,语言环境越简单越好。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宝宝半岁到两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庭成员都要尽量说标准的普通话。
(本文改编自和志娟的《当心你的宝宝“语言饥饿”》。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智商篇表达力,点此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