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1、宽以待子。法国的教育学家指出,孩子学的课程越多并不意味着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许多业余课程不仅使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还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一味地要求他去做太多的事,会使他产生厌烦的心理。只有有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为了使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合群比学会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带小孩去公园游玩,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现在,在巴黎到处可以看到街心给孩子们留出的空地,或当旱冰场,或作为自行车练习地,或用来搭建滑梯、秋千和跷跷板等,孩子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
2、成功体验。英国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受,如学校墙报上粘贴学生作品,给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和表现个性的舞台。在英国,老师不会对学生严厉训斥,更多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非常好!”“你是最棒的!”
3、社会实践。注重社会实践是英国教育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学生校外课多,博物馆、公园、艺术馆都是孩子常去上课与实践的地方。因此,英国孩子从小就能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感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现实,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让他们了解自身所爱,在以后选择成长方向时不迷茫。
4、勤工俭学。澳大利亚11岁的托尼整整一个暑假都在码头打工,用抹布和清水清洗船舶,在太阳下一天干6个小时。别以为托尼是穷苦孩子,人家父母都是悉尼成功的中产阶层。托尼的妈妈不会阻拦宝贝儿子去码头出苦力,因为托尼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托尼的伙伴杰克也是个小小打工者。他上课老打盹儿,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早上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天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无不羡慕。老师建议杰克把这个活儿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哪知,杰克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同样,杰克也来自有钱人家。鼓励孩子出苦力,为挣钱而影响功课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澳大利亚家长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书本知识。澳大利亚的孩子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抱怨、呻吟,因为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5、勤学好问。利娅是以色列人,带着儿子拉米尔来美国生活。那天,拉米尔刚从幼儿同回到家,利娅就问他:“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二拉米尔开始汇报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长翅膀?……我在旁边留心数了数,小家伙一天问了十几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勇于发问,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6、公益活动。加拿大家长对孩子的品行教育很重视,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别人,多参加公益活动。他家的三个孩子,轮流去帮助社区内一位残疾人遛狗。冬天里,有时他会让孩子去为没有劳动力的邻居扫雪。学校或慈善机构组织的捐款活动,三个孩子也从未落下。基诺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同情弱者、帮助别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意识和美德,这样的教育比父母的说教管用得多。
7、美国的阿莱希欧博士有四个孩子,都是从3岁开始参加体操训练。那么小的年龄,当然也学不到什么,无非是翻翻筋斗,举举手,弯弯腰什么的。有时干脆就让孩子在大蹦床上一个劲儿地跳.但阿莱希欧博士从没让孩子缺席过。当孩子长列四五岁时,足球训练又开始了。在这个年龄段,在不同的季节,还有垒球、游泳、篮球课程,每个孩子都要参加一两项运动。阿莱希欧和丈夫自告奋勇担任了大女儿的垒球队的教练,小女儿和小儿子的足球队教练,大儿子的篮球队教练……“不可否认,”阿莱希欧说,“身体的强健,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和自尊。”
(本文摘编自《外国父母如何望子成龙》,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学商篇学习类。点此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