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吴刚:初中生走读还是住校?
1、是否让孩子住校,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是问题,问题是父母肯不肯放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谓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住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为什么要拒绝呢?
2、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住校,是出于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顾虑:大学讲师唐荣凯认为,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5岁,正是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心理的“多事之秋”,家长要密切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所以,我不敢让儿子初中就住校。”他表情严肃地说。住校生是否比走读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呢?海南省人民医院曾对2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后发现,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有些学生小学时成绩优异,是老师的宠儿、父母的骄傲和同学的榜样,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优势不再,光环消失,渐渐有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对学习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第二类,由于一下子脱离家庭和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课业负担比小学时繁重得多,有些初一学生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因此引发身体器质性疾病,如失眠、惊梦、胃疼等;第三类,有些学生的心理症状主要是针对考试,每逢期中、期末大考,即产生莫名的恐惧、紧张和烦躁,生活、学习缺乏耐心:第四类,有些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协作,同学关系日趋紧张,进而引发孤独、疑心、焦虑等交际恐惧。心理学硕士刘京磊解释道:“上述四类心理障碍,其实在初一学生中非常普遍。之所以住校生更容易出现,是因为不适应环境,应属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家长此时漠视孩子这种不适应,不及时给孩子亲情温暖,不给孩子科学减压,不对孩子的交际困境进行点拨,就可能酿成大问题;相反,如果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往往又能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珍贵的成长体验。况且,每住校五天就能和父母团聚两天,这样的周期是科学的,住校对孩子所造成的分离痛苦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总之,送孩子住校,家庭教育仍是主题,家长切不可有当甩手掌柜的想法。”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为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3、住校未必提升成绩。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送孩子住校,主要是为了给孩子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目的当然是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孟先生则认为住校的弊端恰恰在于学习时间过长.他解释道:“道理很简单,学习时间长,势必学习效率低,而且繁重的学习负担势必导致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某中学教导处主任:“学生住校,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对孩子专心学习有引导作用孩子全天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有困难还能请教同学和老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封闭式管理减少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学校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生活起居,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住校生个体有差异,不能说住校生一定学习成绩好。我观察过,我校学习成绩最好的是住校生,最差的也是住校生。我和老师们讨论过这个怪现象,结论是:凡是学习成绩拔尖的,无论住校生还是走读生,都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而学习能力中,自学能力最为关键。所以,我在接待住校生家长时一再强调,别老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学习方法的阶段,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太任性,只下工夫学喜欢的科目,偏科,或者不会总结,不会对知识点融会贯通,遇到难题也羞于请教同学、老师,那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没用。”
4、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家长把孩子送去住校,接受学校的封闭管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如果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则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衡,学校孤掌难鸣,无法独自承担全面教育学生的重担。那么,住校生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资深教育专家姚博士的“四心理论”总结得颇为全面:第一,家长要有信心,因为家长的信心可以转化为孩子的学习信心。第二,家长要怀有一颗苦心。教育是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家长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家长要有耐心。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科目和内容都大大增加,要求学生有更灵活的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点的更复杂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中,孩子难免要碰到困难,学习成绩会出现波动,很正常,家长切不可要求过高,给孩子帮倒忙。第四,家长要细心。周末孩子回到家,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细心考察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发现问题要及时干预。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0年第7期《让孩子初中住校,你舍得吗?》)